器官捐贈雖然在台灣不是新話題,但是卻是一個一直沒有被廣泛推廣的議題,回顧過往10年數據,在器官的捐贈上像是心、肺以及肝腎,真正有捐出的大概就100人上下,多數捐贈的還是眼角膜或是皮膚等組織。第一線的社工說其實已經很努力在推了,但是華人普遍既有觀念,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多半接受度還是不高。
器捐宣導影片口白:「家人決定支持他(捐贈者)的心願,他的肝臟救了刑警隊隊長。」
推動國內器捐,醫院還特別拍了微電影推廣,就是希望民眾能夠對器捐有所認識。
民眾:「可以把自己還可以用到的器官,捐贈給下一位可以用到的人,我覺得很OK啊!家人應該不會答應,可是身體是我自己的啊。」
民眾:「好的器官別人要用,我們就捐贈給別人沒關係啊!」
隨機抽問民眾都有意願,但該怎麼做?其實各家醫院都有在默默推動。以雙和醫院來說,每個月都固定有器官捐贈的推廣服務,詳細了解就能簽署同意書。
記者詹舒涵:「在我們所在的醫院的推廣櫃檯,登記完畢之後其實你願不願意捐贈與否,都會記錄在你的健保卡裡頭,而透過院內的機台,我們就可以來做立即性的查詢。」
同意資料統一登錄在財團法人器捐移植登錄中心,再到健保卡內註記,而這樣的流程已經在國內運行10年之久。
雙和醫院社會工作主任李國隆:「華人通常會對於好像死要留全屍,那或者是說總是覺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通常在面臨這樣的一個決策的時候,他們總是會有許多的不捨。」
第一線社工說到推動上的困境,以近3年的數據來看,器官捐贈指得是心、肺、肝腎、胰臟及腸子,每年已捐贈人數大約在100人上下,並沒有大幅的成長趨勢,但已捐贈組織像是眼角膜皮膚骨骼,已經從103年的200多人到將近400人,再到去年接近500人,真正的器捐在國內真的還是少數。
精神飽滿頭髮斑白的張龍雄,奔走在醫院內舉辦器捐相關活動,今年73歲的他,其實體內有一顆28歲的心臟。
心臟器捐受益者張龍雄:「當初不管你怎麼樣就是等啊,等不到反正因為之前我們在等的期間,我們都有交代後事,必須要把後事你想要那個該想做的、或是怎麼樣把它交代清楚。」
道出多數等待器捐者的心,但張龍雄很幸運,只等了1年半就等到捐贈者,而目前登錄數據等候移植者高達了8763人,肝腎最多有7807人,而心肺則有200多人,胰臟105人,法令開放肝腎有立即死亡危險,三等親能夠活體移植,也就是親屬捐贈,但心肺只能等待,近3年受益人數都在100以下。
振興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張忠毅:「新加坡活體移植也僅止於腎臟而已,你假如有不幸的時候你的腎臟是國家的啊!不管你的家人同意或不同意、或者是你的生前有沒有簽字。」
點出台灣器捐法規與其他國家有不同角度,台灣是要同意才能捐贈,但有些國家採行的是默認機制,你沒說不就是捐贈,包括西班牙、拉推維亞、法國等國家,而西班牙的器捐比例更是全球第一,每百萬人有34位捐贈者,但台灣只有4位,醫師就坦言應該要從教育來紮根。
振興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張忠毅:「我們是不是應該要花一點經費,做所謂的生命教育,什麼叫做腦死、什麼叫做器官捐贈。」
面對生死課題,既有的文化氛圍成為生命延續的一大難題,如何從教育做起進而從行動出發,將考驗你我能否發揮大愛的身體力行。
下載TVBS新聞APP,抽1萬元電子禮券! 活動詳情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