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安養機構數量逐年減少,若家中長輩需要24小時照護,子女恐怕就得選擇送到外縣市。2017年一月統計,全市24小時照護機構佔床率近八成七,因應2020年高齡化社會來臨,挑戰加劇,台北市在新建工程中加入安養機構,預計2019年能再釋出超過6000個床位。
大家一起動手用剪紙做出鞭炮造型,在這裡每天早上下午都有安排課程,張阿嬤最喜歡畫圖。
長者張莞荽:「畫圖才不會胡思亂想,不然不畫就睡不著。」
阿嬤中風住進養護機構四年,機構離家近,女兒每天都能來探望。
家屬李翠屏:「看了五家之後,最後還是選這家,因為剛好是家對面,我下來買個菜、上下班,都可以轉過來。」
長者張莞荽:「我這個女兒孝順,沒看到她我的心裡會難過。」
在中山區的這間私人機構,入住的長者35名,每位狀況都不同,儘管機構裡有專業醫護人員協助照護,依舊難以彌補親情的需求。像是隔壁里的里長,父親罹患失智症,去年五月家人無力照顧,家附近的機構沒有床位,只好送往一個多小時車程外的地點,足足五個月,對親子雙方都是煎熬。
家屬林洳萱:「你待那邊待20分鐘你就想回家了,因為他不認識你了,可是你又覺得很難過,其實這樣的長照中心,對我們來講是很不方便的,所以我爸爸在這裡,我覺得我們每天都可以來看看他,至少我們自己也心安,然後讓他不會覺得說很寂寞。」
記者周玲秀:「這是南港唯一一間長者安養機構,裡面入住的二十位爺爺奶奶,全都是來自附近住戶的長輩。」
私立長照中心主任顧致德:「幾乎是天天都接到要進住的電話,因為我們單位非常小,空間有限,也沒辦法接納。」
儘管無奈,只能盡量幫家屬,轉往汐止等交通距離相對短的安養機構,為親子爭取更多相處時間,事實上,台北市機構收費較高,平均三萬,需視情況做增減,但成本也較高,這間機構,因為用自己的房子,省去房租,減輕負擔。
私立長照中心主任顧致德:「各式各樣的要求,譬如說照護服務員、護士、營養師、復健師,這些都是需要費用的,我們的收費其實幾乎是剛好而已。」
台北市現有長照機構包括兩家公立安養機構、三家公設民營、還有103家私人機構,數量不增反減。
北市銀髮族長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從最盛時期有兩百零幾家,目前私立小型機構,在台北市不到一百家了。」
台北市祭出獎勵政策,同時主導新建工程,目前包括萬華、南港、北投的設施都預計在2019年前完工,會再釋出超過6000床。
台北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專員楊雅茹:「包括是信義、南港區域的機構數比較少,所以他們新設的話,會有大概最高到三到四百萬之間的一個一次性的獎勵費用。」
在台北市,真正把長輩送往24小時安養機構的比例只有1.1%,全市包括長照、失智、養護、安養機構佔床率86.73%,並沒有住滿。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淑惠:「符合我們的民情文化裡面,我們應該是更建置在,我們的社區照顧體系讓它去強化,強化了之後能夠讓我們長輩安心地在我們的社區、在家庭裡面去支援。」
來這個日照中心的失智長輩約佔八成,八位照服員照顧六十位老人家,每個月收費約一萬五。
北市日照中心照服員林枝藝:「他們大部分就是從早上七點多八點來到下午的四五點,日照的話其實失能的狀況是比較輕微,所以我們盡量能夠在他們能夠動的一個方式之中,去維持他們生活功能。」
強化社區的照護網一步一步讓長輩在地安心安養,成為可能。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