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關心到我們生活中時常出現的塑膠袋,這幾年台灣一直在推行不提供塑膠袋,希望能減少塑膠廢棄,而市面上也有不少塑膠袋商品,會特別強調能夠被生物分解減輕地球負擔,但消基會就公布調查,認為只有少數商品能夠達到完全的生物分解,面對這樣的情況,究竟政府有沒有一個標準,來規範所謂的分解?
記者詹舒涵:「民眾到超商來買咖啡,有時候會拿到一次性使用的塑膠提袋,不過消基會就抽驗了市面上的這些提袋,發現竟然只有4樣可以被生物給分解。」
咖啡裝袋輕鬆就能拿取,消基會自行根據能否完全被生物分解、且不含4P的標準,抽樣坊間的14款塑膠提袋,結果只有統一超商、全家的咖啡提袋、棉花田購物袋、和新竹振興行的環保清潔袋能夠符合標準。
消基會董事長陸雲:「對分解的定義,我們今天是不是要做一個比較嚴格的定義,不容易分解的就是所謂的PPPE,含這種材質的塑膠袋,應該以後是禁用才對。」
所謂的4P就是石油提煉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以及聚氯乙烯(PVC),這些材質在化學式上都屬於長鏈狀的碳,不容易被微生物所分解,市面上通常會加入碳酸鈣、或玉米澱粉等原料,將結構變成細菌能分解的短鏈狀。
記者詹舒涵:「確實市面上很多的塑膠袋號稱可以分解,裡頭可能加了玉米澱粉或者是碳酸鈣,我們今天就針對碳酸鈣的部分,來做一個簡短的小實驗。」
化學老師李化:「我現在分別把這2個(塑膠)紙,丟到燒杯裡面去。」
將鹽酸倒入浸泡水中的市售塑膠袋,立刻有小氣泡產生,這就是碳酸鈣反應後,分解出二氧化碳的結果。
化學老師李化:「這個塑膠袋上面有一些小氣泡出來,那這些小氣泡,我們可以初步判定說是碳酸鈣被鹽酸分解掉,產生的二氧化碳。」
碳酸鈣為主的產品,氣泡明顯比較多,而玉米澱粉則需要靠微生物慢慢分解,氣泡明顯偏少,而這些不同成分的分解效果,快慢與否還得看環境而定。
化學老師李化:「一旦碳酸鈣被分解之後,他就變成小分子了,那小分子之後細菌去吃就比較容易,可是這個塑膠袋有澱粉,那我今天細菌可能先從澱粉開始吃,再去吃其他的,可能就成說他要多一個步驟。」
而目前市面上的分解塑膠袋種類繁多,哪些達到了生物分解,其實環保署一直有在推動所謂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產品」環保標章,採自發性附件申請,產品必須完全不含4P,申請通過後有效期為3年。
環保署管制考核科長李奇樺:「如果說你有貼了(標章),我們會去第一個是看他是不是真的有標章,如果說他沒標章貼了標章,我們會依法來去處理,那至於說他本身是環保標章的產品,我們也會去做抽驗。」
標章推動仍然要靠廠商自主配合,並沒有大規模推動,因為生物分解要有足夠掩埋場地,還有待長期評估,目前對塑膠袋的管制,仍然偏重於使用管道,
環保署也預告,將新增7個「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的對象,但消基會認為,還是應該要對塑膠袋成分來做規範。
消基會董事長陸雲:「如果今天所有使用的這個塑膠袋,都是可以生物分解的話,那這個基本上我們所謂因為塑膠袋濫用,產生的這個環境的問題,就可以減輕的非常非常大。」
人手一袋帶出環境隱憂,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從商家管制下手也好、從成分用心也罷,最重要的恐怕還是自備購物袋,人手少一袋才能真正友善環境。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