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校園App】30歲年輕團隊 翻轉3千師生生活

記者 陳怡靜 報導
發佈時間:2016/05/28 10:09
最後更新時間:2016/06/29 07:28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IT團隊耗時一年研發「iCAN」校園專屬App,近日展開校內到班測試,簡易操作的可愛介面、豐富便利的課程資訊,全讓師生又驚又喜,還有大四生扼腕怨嘆:「為何快畢業了才有這個!」下一步,文大推廣部還計畫以數據分析課程回饋,讓教學更有效率。

2015年6月,文大推廣部教職員揮別每日翻找識別證打卡的上班生涯,只要記得帶手機並打開藍芽,踏進校園的第一步,裝設在校內的小燈塔Beacon掃描到個人手機App,就等同成功打卡。文大推廣部更同步啟用企業資訊系統App「myOffice」,電子簽單、同事聯繫、緊急通知全都能一指搞定。

30歲年輕團隊 改變3200名師生生活

從myOffice到iCAN,文大推廣部的教職員工與師生,正逐步走向校園生活再進化。而這一切,正出自創意設計中心的年輕團隊,由十多名跨領域夥伴組成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僅約30歲,透過無數師生訪談、使用者經驗分析,他們正在一點一滴改變逾3200名教職員工生的日常生活。

在這些App之前,校方不是沒有管理系統,但隨著行動載具發展,校內的管理系統也必須跟著進化。最困難的,則是必須全盤了解各種系統的運作,好比課程管理、假單簽核、公文流程等可能原本各有系統,如今卻得想辦法整合在同一個軟體中。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使用者用得順手又自在。

深入訪談使用者 強調直覺式操作

文大推廣部創意設計中心主任鄒家慶表示:「同事們深入訪談無數教職員工生的使用情境,接著把現有系統的所有規則打掉,重頭來過。」程式設計引入UI/UX(使用者介面、使用者體驗),強調直覺式操作。服務設計組組長袁孝弘說:「就像翻書一樣,可以舒服地操作,是我們的主要訴求。」

但使用者期待與技術工程師之間,仍有著難以跨越的距離,使用者期待操作更直覺,工程端則有架構的困難。奔走在兩端之間,鄒家慶坦言:「溝通與協調是最辛苦的工作。」但他微微一笑,「若能讓學生愛學習、老師喜歡用,哪怕只有一個人有回饋,都讓我們有動力繼續下去」。

行動應用組組長郭佳甯也認為,開發與設計的思考模式難免不同,「一般公司可能會兩邊吵架,但我們會想辦法讓大家目標一致,對自己進行的工作有熱情。一旦被安排不想做的工作,熱情就會不見,我們就是努力避免這個可能性」。袁孝弘也補充:「我們要把需求說成一個故事,說服工程師。」


 
▲ 圖/文大推廣部/「活動牆」可發起各種投票、主題討論等各種「微互動」

「微互動」串連虛實教室  數據分析授課成果

以新穎軟體吸引師生目光,但這個年輕團隊的目標不僅如此。對團隊來說,「活動牆」是最重要也最期待成果的設計開發,他們試圖翻轉教室,串起實體教室與虛擬空間,「這是目前國內學校系統幾乎沒有的東西,我們希望透過它,稍微改變教室內發生的事情」。

鄒家慶舉例,兩個小時的課堂間,老師或許可利用5到10分鐘在活動牆上舉辦投票、提問、主題討論等,有些不善於在大眾面前發言的學生,可以透過熟悉的手機介面回應老師與同學,激發教室火花。鄒家慶形容:「我們稱呼這些活動為『微互動』,全部都可被數據記錄分析。」

傳統的學期課程難以隨堂隨時記錄,整學期多以期中考、期末考等的「大互動」決定課程結果,但學生過關方式、教學問卷回饋等易落入傳統窠臼,也不見得獲得真實回饋。若教師能在教學設計中安排「微互動」,學生只要有回應,後台就可掌握到數據。

「同學可透過學期記錄看見自己的表現,是否積極參與課程?彼此也能互相刺激。」同樣的分析推展到教師身上,教師可比較同樣課程不同班級的反應、學期間的差異。更往上推到管理層面,教務系統可透過數據分析教師教學成果,未來可做為課程品質調整的參考。

● 看不過癮?請看校園iCAN是什麼→ 【校園App】上課拜託滑手機!點名課表一手抓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myOffice#iCAN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16

0.0495

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