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一起進行「科技反思」再生運動!

記者 陳幸芬 報導
發佈時間:2016/03/17 09:03
最後更新時間:2016/06/29 09:35

墨西哥藝術家吉爾伯托‧艾斯巴薩(Gilberto Esparz)的混種機械生物《游牧植物》,將汙水中的微生物轉化為自身能量的來源。土耳其藝術家碧娜‧尤妲絲(Pinar Yoldas)從被塑膠污染的海洋發展出一系列能存活在人造極端環境,感知並具有可消化塑料器官的生命系統。王連晟的《再生運動》蒐集了300多個舊式電腦光碟機,利用網路的訊息控制光碟機的吐納動作,產生有機的動態美感。

在科技不斷創新又加速過時的年代,電子消耗物也成為藝術家源源不絕的材料與靈感來源,面對日益敗壞的生存環境,藝術家透過有意識的修復、重新設定、混搭、錯置,展現深具創意的再生形式與藝術內涵,以極具實驗性的作品喚起對生態的關注。

國立台灣美術館19日起推出「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特展,邀請12個國家共16位新媒體藝術家以過時、淘汰、廢棄的電子廢棄物為藝術創作的材料,藉由藝術家利用電子廢棄物的再造過程與作品,呈現藝術家對於數位科技時代的反思。

策展人范馨予表示,一般提到數位科技,總是聯想到虛擬、充滿未來性與速度感的元素,但事實上數位科技物質性的一面與自然生態有著密切關係,例如雲端科技就需要大量水來調節溫度,許多數位科技產製過程的殘留物或廢棄物,對自然生態造成很大的影響。

范馨予指出,藝術家呈現的不只是回收物的重新使用,透過藝術家具有想像力的創造力及思考,踏出消費社會中,人與物質環境自然與科技的多重脈絡的再次的調整、修正的契機,將生物學上「再生」的意義延展至美學性的意涵,藉由價值轉換與再發現的創作過程,重新思考人、科技、自然及環境之間如何共存的永續發展。

本次展覽在「再生運動」的主旨下,提出「回收與改造—循環能動的力量」、「混種與共生—跨域視野下的生態想像」2大方向,呈現藝術家多元形式的創意實踐及思考。比利時「SEAD(太空生態藝術與設計)」團隊發起在地集體創作計畫,串聯台灣多個自造社群利用廢棄電子原件與多種廢材,共同打造一個回收電腦與魚、菜共生的生態循環裝置,透過跨物種的合作呈現一幅人類、科技與自然的烏托邦景象。

藉由藝術家多元形式的創意實踐,本展暗示一種觀點和心態的扭轉,相較於以消費為導向的生產,無止盡的開發、消耗和丟棄,「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是關於科技、人、自然三者平衡與循環關係的再探詢。以藝術觀點在不斷變動且複雜交錯的生存系統鏈結中,為永續共存的未來找出一些可能的線索。(照片:國美館)

◤人氣精選文◢

👉『薔薔』撩男祕訣 分享如何遠離渣男

👉 小資守財不易!5大易破財行徑大公開

👉8大招財錢包色彩推薦!換上財運滾滾


#再生#回收#科技反思#數位時代#新媒體藝術家#國立台灣美術館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24

0.0340

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