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文作文今年難得出現文言文考題,但由於是引導作文,即使考生不懂這句古文,還是能藉著考題的引導說明,下筆文不離題。其實早年聯考,用古文來當作文題目相當常見,像是引述孟子的「持其志,毋暴其氣」,或是管子說的「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這些都曾出現過,不過隨著課綱調整,作文也從命題式變成引導式,增加更多白話文的解釋,拿這些古文考題去問問現在的考生,大部份一看題目,全都當場傻眼。
考生:「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須什麼?」
橫看豎看就是霧煞煞,這句古文到底在說什麼?考生:「持其志,然後毋暴其氣。」記者:「你知道這什麼意思嗎?」考生:「我不知道。」
考生臉上三條線,不知從何解釋,但其實這些都是早年聯考的作文考題。
翻開例年國文考題,什麼樣的作文題目都有,像是民國69年考的「持其志,毋暴其氣」,出自孟子意思是人要立志,不能盛氣凌人;另外「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是要學生闡述「坐而思不如起而行」。
考生:「海不辭細水,故能成其大,就是滴水穿石之類的吧。」
哎呀誤會大了,其實這句話出自民國73年的作文考題,意思應該是「有容乃大」啦。考生:「當然還是白話文會比較簡單。」記者:「為什麼?」考生:「因為會比較容易理解啊。」
其實作文的考題是隨著課綱調整,以早期大考來說,都是以「命題作文」為主,近幾年才轉成「引導寫作」,早年除了難懂的文言文入題,也有沒頭沒尾,就給個「夢」和「兩代之間」,要考生二選一,或是直接出「樹」這個題目,讓學生發揮。
雖然引導寫作相對比較簡單,但還是有例外,像是要考生把自己想成漂流木,或是引述大法官解釋文,大考作文千變萬化,考實力也考臨場應變能力。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