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獨家〉「院內」醫糾調解員「僅2位」 培訓制度不能慢!

記者 華舜嘉 / 攝影 鍾德榮 台北 報導
發佈時間:2015/05/20 21:19
最後更新時間:2016/07/04 11:40


醫糾案件頻傳,根據醫改會統計,每年檯面上的醫糾案件有500件,加上檯面下搓湯圓的就高達5千件,如何避免減少醫糾案件,最關鍵的就是引進第三公證人制度,協助釐清雙方責任,另一個重點則是成立「醫糾調解員」制度,目前全台「院內關懷小組調解員」僅僅2位而已,我們TVBS也獨家找到了調解員帶我們了解工作內容!
 


院內醫糾調解員李醫師vs.記者:「華小姐嗎?對你好,我是李醫師,我今天協助你,我們是不是就到裡面去。」

門口親自迎接,李醫師的另一個身分是醫糾調解員。院內醫糾調解員李醫師:「經過情形可以大致再跟我說一下嗎?」

 
坐下後詢問對醫院或醫生的不滿,眼睛緊盯著病家,表現尊重與關懷感,握著筆的手也沒停過,寫下病家的所有需求,重複提及的,李醫師判斷就是病家最在乎的部分。

李詩應院內關懷小組醫糾調解員,另一個說法是溝通關懷員,現職是神經內科醫師,2年前決定赴日受訓當關懷員,全程自掏腰包,希望解決台灣的醫療糾紛,現在全台院內調解員僅僅2人而已。

院內醫糾調解員李詩應:「心態的中立,然後其實我們關懷為主,大概就是衝突的管理,敘事的著手,敘事的著手就非常重視每個人,內心背後的故事,全盤了解,永遠關懷。」

聽完闡述的筆記,同步電腦整理,但關懷的對象不只有病家而已,一套完整的ISI分析從Position中,了解醫病雙方的問題與衝突點,例如聽不到醫師回應,或醫師覺得已經盡到責任,接著就是Interset,了解雙方希望達到的目的,譬如患方希望延長生命,或是醫方覺得自己可以主動釋出善意,最後就是Issue,修復醫師與病患關係。

院內醫糾調解員李詩應:「就是從他的表面立場去分析,他想要的是甚麼,因為主要你知道他想要的是甚麼,其實立場不重要,比如說他要求錢,其實背後他要求的是尊重。」

產婦家屬(2014.6.14):「黃醫師出來面對、黃醫師出來面對。」

從去年的產婦變成植物人,家屬抬棺抗議。陳情人黃小姐(2014.5.16):「我都還沒生,就知道他已經死掉了。」

 
到這次的死胎事件,醫病雙方關係降到冰點,根據醫改會統計檯面上收到的醫糾約500件,而檯面下搓湯圓搓掉的加起來也有5000件,醫糾頻傳就是因為缺乏醫糾調解員出面協調,偏偏類似李醫師一樣的院內調解員只有2位,全台各衛生局,真正有鑑定的專業與判斷的調解員,也不過3、4個縣市,就連台北市也沒有!

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辜智芬:「其實病家有提到一塊,他們很重視的事,就是除了想知道,到底發生甚麼事之外,他們很希望相同的錯誤,不要再發生在其他病家身上。」

這時候醫糾法顯得格外重要,三大重點希望有訴求外的機制,例如關懷小組與調解員的成立,同時能夠保全證據例如病例,再來就是調解,第二就是調查分析,達到預防與未來除錯,最後才是補償。

6月才三讀,還不一定能過關,但醫糾事件刻不容緩,解決的方式最急切的,就是成立關懷小組也就是培訓調解員,介入關懷病家以及醫療團隊,再來就是引進第三公證人制度鑑定,同時專業評斷,釐清雙方責任。

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辜智芬:「(期待)先有這個醫糾關懷的機制,趕快投入這樣的資源,在第一時間發生醫療爭議,就去做個關懷相形之下,可以讓比較…像你剛提到的,醫糾蟑螂等等就沒辦法,去破壞醫病的關係。」

 
減少醫糾蟑螂,同時也是要避免醫病雙方走上法院,其中高達8成選擇刑事訴訟,因為檢警會主動了解案情,不需要訴訟費,對民眾來說看似很有利,不過最終勝訴率僅10%,就算勝訴了也沒有賠償金,如果改從民事下手,雖然有賠償金,勝訴率也比較高有20%,但耗時3到5年,律師費還要自付,算一算不見得比較划算,回過頭來還是得找醫糾調解員,因此制度不能慢,否則鬧上新聞版面的醫糾還會不斷上演。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能不能年中換Audi就靠這個

👉討論度爆表!精油精露保養你還不知道嗎

👉洗三天排水孔就超有感


#醫療糾紛#調解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928

0.0447

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