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直奔大醫院,未來可能付出千元代價,二代健保檢討小組考慮提高門診費用,民眾看診的部分負擔,可能要調到20%到50%,看個病可能就要花掉上千元,醫改會表示,可能對低收入家庭、慢性病患衝擊很大,而且先前調漲部分負擔,想讓民眾不要小病往醫學中心跑,成效也只維持了半年,爭議性相當大,還得得到專家共識,找出配套措施,才有可能實施。
不管大病小病,全往醫院跑,醫療分級制度,從大醫院人滿為患的跡象看不到,感冒跑急診、小病掛醫學中心門診,健保檢討小組主張,可能要重啟「以價制量」。
看診民眾:「若找不到診所,你還是要到醫學中心去,感覺不是那麼好。」
在台灣2成8民眾,不管病情輕重,仍舊往大醫院跑,造成醫療浪費,檢討小組提出方案,往後如果沒有轉診單,門診的部分負擔從360塊,平均提高到838,急診提高724,加上掛號費,到醫學中心看病,可能得花上1000元。
醫改會研究員沈珮涵:「慢性病患高齡長輩低收入戶,其實他們影響是最大的,(我們擔心)健保署這次(研擬)調漲,會不會衝擊比較大族群,做比較詳細評估。」
部分負擔調整後,將依照健保法43條規定,拿轉診單到醫學中心的民眾,部分負擔比例20%,沒有的負擔30%-50%,而現行民眾其實負擔比例,大約12%,只有規定的1/2,偶而上一次大醫院的民眾,感受不深,但對於慢性病,低收入戶,或者是年長病患衝擊最大,醫改會呼籲,應該要視疾病年齡收入,做分級配套,但部份份負擔調整不是第一次,成效似乎也有限。
醫改會研究員沈珮涵:「半年的短期效應,其實半年過後,民眾行為(往醫學中心跑),跟以前一樣了。」
想「以價制量」,醫療團體更呼籲,不如落實24小時家醫制度電話諮詢。北投社區醫療群主持人洪德正:「下班時間你可以打到,我們有一個24小時,CALL CENTER。」
醫改會研究員沈珮涵:「這類的配套措施(家醫諮詢),比部分負擔調整更重要。」
部分負擔調整案,衛福部尚未取得,專家和醫療團體共識,短期內上大醫院花千元看診,不會發生,但民眾落實分級醫療,珍惜健保資源,才不讓負擔越來越重。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