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台灣本土意識,一直是教育部長杜正勝上任以來的施政目標,不過今年大學指考的考題在歷史科這部分,中國史佔了42分,台灣史只有18分,很多同學看到考題大嘆被騙了,而如果再加上國文科的文言文比重,佔了6成7,與教育部有意降低文言文課程比重的政策,似乎有很大的差距。
翻開今年歷史科考題,又是漢朝初年、又是湖湘地區,光是中國史這部分今年就佔了42分,反到台灣史只有少少的18分,不少考生大嘆被騙了,而歷史科受爭議的還不只配分這部分,第3題的題目寫到那邊要統、這邊要獨,漢賊早已兩立,敵我正在言歡,考得雖然是40年前的反共文學,內文卻不免讓人產生統獨聯想。
考生:「有沒有強調台灣史這部分,都還OK就還蠻平均的。」歷史科選題老師陳慧珠:「命題教授的用意,是要讓學生了解整個戰後台灣文學,發展中其中一個現象。」
另外地理科也有這一題,高鐵對台灣最大的影響為何,標準答案是(B)促進都市間的交互作用,這卻讓台灣高鐵覺得不妥,他們認為高鐵對城鄉間的互動也有幫助,所以A、B、C 3個答案應該都對,再加上今年國文科,文言文比重佔了6成7,也等於將了教育部長杜正勝一軍。中山女高國文老師李素真:「這樣的一個題目,我覺得是說『大快人心』。」
尤其是翻譯李斯的「諫逐客書」,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意指執政者要廣納人才,從大局著眼,強調台灣本土意識,降低文言文課程比重,這些都是教育部長杜正勝上任後的施政目標,然而從今年的指考考題看來,兩者之間似乎有些差距。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