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夾傷意外,在這幾年根據北市統計,事件頻傳,因為近期載客數提升,導致一個不小心就會有類似狀況出現,儘管以往已經有氣壓式防夾裝置,但還是會有死角出現,AI科技現在也運用在這塊上,業者訓練出影像辨識系統,一秒偵測,幫公車駕駛減輕不少負擔。

一個瞬間門關上,還好有防夾系統,門自動打開。只是如果感應器沒作動,Oh oh,手一個不小心就被夾住了,就是總會有意外突發事件。
客運機務部經理張震寰:「傳統的氣壓式防夾,它的原理就是裡面有一個氣壓管,裡面平常是塞滿空氣的,當乘客的手或者腳等肢體被夾到以後,它會改變它氣管的氣壓條裡面的壓力,壓力以後它會觸動車門的開關,就把車門打開,在下面它這個是比較軟的地方,你有可能夾到的時候,它的氣壓的反應沒有那麼靈敏,可能就沒有作動。」
幾乎是同一時間車門直接彈開,因為上面的小鏡頭,來幫忙駕駛盯著這個區域,是不是有人還沒離開。
客運機務部經理張震寰:「會設定在距離車門30公分內,那假設我們乘客,如果是站在這個偵測範圍內,車門是不會有任何作動的,來請關門,它已經剛ㄘ的一聲,就是它已經觸動關門了。」
坐上駕駛座,他們開車真的不只有手握方向盤,還有大大小小的螢幕,警示燈,以及車廂裡的小細節都要看。去年台北市市區公車,每日載客量來到109萬人次,就像剛剛示範的狀況,總會有舊有裝置死角出現,2021年204件,隔年254件,2023年來到338,2024年也超過320名乘客遭夾傷。業者結合AI以及車上的系統整合,只要鏡頭偵測到一丁點小角角,就能辨別,確實能大大減低,夾傷事件的發生。
AI研發公司協理曾怡舜:「一些機制譬如說用紅外線好了,但紅外線就會蠻受到光線的影響,譬如說我有大太陽或者是陰天的情況下,所以其實紅外線會因為不同光線的狀況,它有一些辨識上的問題這樣,那再來就是說有些是用毫米波雷達,那它其實就會變成,不太容易去做物件的辨識。」
因為原本就是在做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讓AI現在更廣泛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畢竟公車駕駛開車上路,真的要注意的狀況百百種,轉彎要禮讓,停靠站更要留意前後來車,如果乘客在車上有任何問題,也都是他一個人要負責,要解決所以學者就提到,畢竟整車的安全都是他一肩扛起,也更要發想更多的科技運用,讓駕駛的負擔減輕些。
陽明交大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邱裕鈞:「就是很多駕駛會發現,很多乘客喜歡上車以後去詢問駕駛,說這個路線有沒有到哪裡啊,這個其實會造成駕駛的分心,其實會比較危險,那也增加駕駛的負擔,所以我想雙北想要推的是說,我在公車站放一些AI的查詢系統,方便我在上車前就可以掌握,他想要去的地方這個路線有沒有到,要怎麼樣去使用這個公車,甚至怎麼付費。」
◤旅遊優惠搶先看◢
◤啟動夏日換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