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回到網頁上方

偏愛吃「這類食物」又不愛運動....醫師:罹高血壓未控制...下場慘!

記者 蔣志偉 / 攝影 蕭應強 林亞男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5/12 22:00
最後更新時間:2025/05/12 23:16

血壓被視為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多種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也是目前全球疾病負擔的首位。其實高血壓是一種血液從心臟輸出時對動脈血管產生的壓力,會受到年齡、運動、肥胖、吸菸等因素影響,應及早預防控制。

圖/TVBS

 

無聲威脅!高血壓症狀不明顯 恐延誤就醫
臺北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呂信邦教授指出,高血壓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是因為多數患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即使血壓偏高,仍可能感覺良好;少數人可能會出現頭痛、暈眩等輕微不適。因此若僅根據身體感覺來決定是否服藥,恐怕非常危險。
圖/TVBS

另外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任光博士也強調,首要之務是確認是否有高血壓,目前醫學會已提供簡便量測方法,建議民眾養成每日定時測量的習慣,並配合醫師指示,視情況是否開始服藥。
圖/TVBS
 
圖/TVBS

 
成因複雜 與遺傳與生活型態密切相關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臺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毅暉教授表示,原發性高血壓占多數,與遺傳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吸菸、酗酒、缺乏運動與長期壓力都可能促發。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依據相關研究資料表示,在台灣每四位成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最可怕的是多數患者毫無自覺,長期高血壓會損害血管。正常血壓應低於120/80 mmHg,若長期高於130/80 mmHg,即屬於高血壓第一期。
圖/TVBS


併發症嚴重 控制不佳恐引發中風與心肌梗塞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賀立婷博士提醒,高血壓若未妥善控制,可能導致中風、心臟肥大與心肌梗塞。有些患者直到出現併發症,才驚覺自己患有高血壓。
圖/TVBS
 
吳毅暉教授則建議,應從飲食著手,增加蔬果、全穀、低脂乳品的攝取,減少鹽、糖與飽和脂肪的使用,並補充鉀元素,像是香蕉、番茄、菠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減重運動飲食調整 皆有助穩定血壓
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者,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廖誼青建議,應減少熱量攝取並增加運動,有助於減少脂肪,提升血壓控制成效。
圖/TVBS
 
圖/TVBS

另外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賀立婷博士補充,研究發現體重每減少1公斤,血壓可下降1mmHg。她呼籲,應避免菸酒、過多咖啡因,並確保充足睡眠,有助於穩定血壓。

 
每週運動五天 建立規律生活習慣
呂信邦教授指出,規律運動是控制高血壓的有效方式,建議每週至少五天、每日30分鐘的中度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微微出汗的活動,都能促進心血管健康。
圖/TVBS
 
圖/TVBS

飲食上應避免過鹹、過油與刺激性食物,例如麻辣料理,這類食物容易刺激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對此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廖誼青認為可參考得舒飲食與地中海飲食原則,逐步減少鹽分攝取,有助於養成長期良好習慣並穩定血壓。

預防從年輕開始 定期量測不可少
圖/TVBS

醫師強調,防治高血壓應從年輕時就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尤其有家族病史者更應定期量血壓,並採取低油、低糖、低鹽與高纖的飲食習慣,遠離菸酒,養成規律運動,以降低未來罹病風險。
 

#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飲食調整#運動#生活型態#血管收縮#遺傳#血壓量測#健康管理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08

0.0594

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