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沒看到員工不放心! 台企業遠端工作比例偏低

記者 劉俐均 / 攝影 鄭勝為 鍾德榮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27 22:26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27 22:37

疫情期間,許多企業都開始推行遠端工作或是居家上班,在解封之後,輒這股風潮還沒退,歐美國家甚至出現「居家辦公星期五」一詞,一邊完成工作、一邊兼顧平日生活瑣事,甚至還助長了咖啡店、運動休閒產業的業績成長,不過在台灣遠端工作比例隨著疫情結束而消退,就有專家分析,其實有部分非生產線的企業適合遠距上班,也能達到省下辦公室租金、提高員工效率等等的效果。

圖/TVBS

 
記者劉俐均:「我們工作一般都是在辦公室裡辦公,不過在疫情之後,開始盛行遠端工作,或者是居家上班,甚至國外的專家也指出,員工遠端工作的效率還會提升。」

打卡上班,進到辦公室,開會跟同事討論進度,或是完成老闆交辦事務,這些過去統統都得在辦公室完成,但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開始遠端工作,到了後疫情時帶,這股風潮,還在延續。

擔任公司產品經理的Michelle,在辦公室裡處理工作細項,與同事交流討論,因為待在辦公室的時間不是天天有,這裡的員工每一週都可以選一天遠端工作,有必須要跟同事合作完成的工作,都得把握跟同事相聚的時間。

 
國際人才平台產品經理Michelle:「那我們現在公司就是每個禮拜,都可以選擇一天在家工作,然後我自己的話喜歡安排在禮拜五,然後原因是因為它是一整個禮拜的,就是最後一天,它可以讓我在家工作的時候,就是你可以省去交通的時間,然後你比較不容易被同事打擾,或者是辦公室的環境的聲音打擾,那作為一個禮拜的最後一天,可以有一個完整的時間去,就是總結你這禮拜發生所有事情,然後通常會議也比較少安排在禮拜五。」

疫情後,仍然保留每周一次居家上班的制度,透過線上的討論依樣可以達到工作成效,甚至少了通勤時間,效率也有提高。

國際人才平台產品經理Michelle:「節省交通然後我們就是同事間都坐滿近的,所以如果在辦公室的話,比較容易就是同事之間會比較互相,可能聊天或者是討論事情,但是在家的話就是可以比較,專注在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去思考一些項目,覺得一個禮拜一天在家工作滿好的。」

對管理者來說,能夠完成工作才是重點,當然,遠端工作也得有配套,在重要的會議日程,仍是得全員到齊。

圖/TVBS

國際人才平台創辦人劉君羿:「那我覺得它的好處應該是,提供員工更多的彈性,可以在自己可以容易專注的地方,就是做工作這樣子,以我們為例一週一天,而不是每一天都是遠端,是因為我們也很強調就是跟,在辦公室裡面跟其他同事的互動跟交流,那像我們公司是避免禮拜一遠端,因為通常禮拜一會有很多事情需要討論,然後去開啟接下來一個禮拜的行程,所以說我們希望大家可以避開禮拜一,然後進到辦公室來跟大家團隊協作,然後增加團隊協作的效率。」

根據紐約時報調查,2023年疫情解封後,美國平均每月有5.6天在家上班,英國6天。德國4天,而亞洲國家居家工作的天數明顯減少,台灣人平均每個月居家上班2.8天、日本2天,而南韓則是只有1.6天。

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疫情之後其實台灣大部分的企業,還是回歸到辦公室工作,但是其實很多調查顯示,居家辦公可能有滿多優點的,比如說以員工面來講,他可以省去了交通通勤的時間,跟金錢上的成本,然後同時他可能也不用再,花時間化妝換衣服,也可以省去一些外觀上開銷的部分。」
 

圖/TVBS

在歐美採混合工作模式,出現了"居家辦公星期五"一詞,一邊完成工作、一邊兼顧平日的生活瑣事,甚至還助長了咖啡店、運動休閒產業的業績成長,根據調查,2019年混合工作模式的勞動力比例是25%,到了2022年,上升到36%。而遠端辦公的占比中,女性比例的增加最為明顯。

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其實在台灣雖然目前大部分企業,還是選擇在辦公室工作,但確實滿多產業可以考慮居家辦公,比如說他是不需要直接,跟客戶第一線接觸的,或者是他不是生產線工作的那些員工,他是屬於比較後勤或是內勤的單位,這些其實都還滿適合遠距辦公的。」

全球的工作模式正在發生變革,或許到不到辦公室不再是主要途徑,能夠有效率的完成工作,才是勞動市場的新主流。
 
#WFH#遠端#工作模式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2000

0.1040

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