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氣溫變化注意!醫曝「收治許多中風患者」 這類最危險恐猝死

記者 許稚佳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1/15 10:16
最後更新時間:2024/01/15 10:16
氣溫變化讓腦血管患者增多。(圖/TVBS)
氣溫變化讓腦血管患者增多。(圖/TVBS)

變天要注意!氣溫變換之際,就是腦血管疾病患者大增的時候,北市聯合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劭遠指出,近日陸續收治許多出血性中風患者,有腦內出血,也有蜘蛛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蜘蛛膜下腔出血特別令人憂慮,往往來自於顱內動脈瘤破裂所致,就像新聞報導過的許多公眾人物一樣,甚至會造成猝死。

更多新聞:大選後首交易日 台股開盤漲逾百點 觀光指數重挫3%

 

許表示,顱內動脈瘤是指顱內動脈壁的局部性薄弱處,形成一個擴張的囊狀結構。其大小、形狀和位置都有所不同,有些可能很小,有些可能很大,有些可能位於動脈分支處,有些可能位於動脈彎曲處;危險性在於可能會破裂,導致出血,這種情況稱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會引起嚴重的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等症狀,並可能導致中風、癲癇或死亡。

而常見相關併發症如再出血、動脈痙攣、癲癇、水腦、電解質異常、心肺衰竭等,上述併發症都會增加治療上的困難及患者死亡率,因此,此類患者常是腦死器官捐贈來源。

顱內動脈瘤的診斷通常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或血管攝影等。治療取決於其大小、位置和形狀,以及患者年齡、健康狀況和出血風險等因素。一般來說,有兩種主要治療方法:手術或介入治療;手術是指通過開顱或小孔入路,將一個夾子放在動脈瘤的頸部,切斷其與正常動脈的連接,能確實達到立即止血的效果,且術後無需服用抗凝血劑,缺點是頭部傷口較大。
 

介入治療是指通過皮下穿刺,在腦導管的引導下,將一種金屬絲或球形物體送入動脈瘤內部,有些輔以支架置放,填塞動脈瘤空間,使其血流減少,達成動脈瘤逐漸栓塞的效果,優點是傷口小,缺點是使用支架者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來防止缺血性中風。

許劭遠表示,介入栓塞治療手術需要完整團隊及血管攝影設備,該院近日收治三位動脈瘤破裂長者,平均70歲,都不知道腦內有此不定時炸彈,使用支架及線圈栓塞動脈瘤後,都順利從鬼門關救回且維持正常意識,經過積極復健訓練後,預期能回到一般日常生活,建議一般民眾可將腦部列入自費健檢目標,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北市聯醫#氣溫#低溫#溫差#腦血管#中風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27

0.0919

0.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