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7)日依舊是高溫炎熱天氣,氣象局早上七點已經針對9縣市發布高溫燈號,其中台北市中午左右更是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機會。而七月至今,因熱傷害就醫已經破500人。不少民眾覺得出現中暑症狀,都會選擇使用清涼劑幫助降溫,對此,食藥署指出,雖然可以適時緩解,但並不是中暑時的首要處理方法。
衛福部統計,7/1至7/16日為止,共有515人次因熱傷害就醫。而民眾常用的市售清涼劑,到底是不是能在中暑時發揮作用,食藥署解釋,市售清涼劑多是添加冬綠油、薄荷醇或樟腦等成分,這些成分能夠刺激人體感覺受器,將訊號傳遞至大腦,進而產生涼爽的感覺。不過這些成分對皮膚血管的影響都有不同。像是冬綠油及薄荷醇能夠促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有助於降低皮膚溫度;樟腦用於皮膚則會使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通常用於緩解皮膚紅腫、灼熱。因此,若希望透過清涼劑來幫助降溫,建議選擇含冬綠油或薄荷醇成分的產品較為合適。
不過食藥署也強調,使用清涼劑不是中暑時的首要方法,即時透過冷水擦拭皮膚,其實就能夠有效幫助降低體溫,同時記得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鬆開衣物以幫助通風,最好在皮膚灑水、扇風幫助降溫,可使用冰袋至於頸部、腋窩或鼠蹊部,同時補充含鹽分或含電解質的冷開水,不要使用純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