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死在家中沒人知道!直擊孤獨死現場 囤積髒亂屍臭背後的寂寞

記者 王薏絜 / 攝影 張鎮安 報導
發佈時間:2023/06/24 22:14
最後更新時間:2023/06/24 22:29

台灣孤獨死的案件越來越多,根據內政部統計的數據,全國900多萬戶中,1人戶高達322萬戶,占比第一,隨著單身、不生、離婚、喪偶的人增加,幾乎每個人都有機會面臨獨居,而當親緣逐漸淡薄、社會疏離冷漠,還有現代職業不確定性很高,都容易導致人際關係斷線和自我封閉,就很可能孤獨死,TVBS採訪團隊跟著遺屋清潔團隊,帶您直擊第一線的孤獨死現場,反思可以如何協助孤獨這個當代議題。

圖/TVBS

 
獨居長輩林玉敏:「就想說,我自己一個人,我如果跌倒,如果死掉,都沒人知。」

獨居長輩葉爺爺:「我最怕的是,洗澡洗一半,跌倒了,倒在浴室裡面,就出不來了。」

我們是怕死亡,還是更怕孤獨地活著。

 
特殊現場清潔人員盧拉拉:「(很多孤獨死現場)他的生活其實,在很久以前可能就已經,逐漸地去放棄了活下去的動力,他也只是靜靜在等待死亡的來臨。」

在喧囂世界中,關了靜音的那些人。

穿過充滿箱子的一樓,堆積的高度,淹沒了生活格局,接著再往上爬。

資深記者王薏絜:「我們跟著遺屋整理團隊的腳步,來到了案家,那其實主要要整理的是在三樓,那現在三樓還沒有辦法上去,是因為在三樓囤積的東西有一點多,所以團隊他們必須先把東西,一步一步地移下來,才可以所有人慢慢地往上面走。」

特殊現場清潔人員嚕米vs.盧拉拉:「所以這邊要把它清掉,先清一條路出來。」

75個100公升的超大垃圾袋,一袋袋裝滿,負責搬運的大哥,來回穿梭,三樓到一樓。

特殊現場清潔人員嚕米vs.黑人:「他倒在哪裡,我踩的地方。」

 
特殊現場清潔人員黑人:「好,我手汙染源,那外面的袋子,你自己綁。」

所謂的汙染源,就是被屍水浸到的物品,在往生者倒下的房間,第一線清潔人員必須穿戴防護衣,手套和鞋套,因為皮膚若碰到屍水,會紅腫脫皮或更嚴重的傷害。

即使戴著防護面具又身經百戰,清潔人員仍忍不住乾嘔,竄進鼻腔的屍臭,對採訪團隊來說,震撼相當大,那是你難以忘記又無法形容的味道,快60歲的屋主是在過世一到兩周後,才被發現,遺體已經長蛆,而緊閉的窗戶擋不住屍臭的蔓延,鄰居聞到異味,趕緊報警。

特殊現場清潔人員盧拉拉:「有時候會看這些東西會覺得,他們其實只是活著,只是活著,他們並不是在生活,那這個的生命還是生命嗎。」

那種感慨是,活著似乎成了最無力的事,過世的獨居屋主,多年前失業後,漸漸封閉自己,開始不斷囤積成堆的寶特瓶,數不清的雜物,混亂的環境如一堵高牆,禁錮了自己,遺屋清潔師盧拉拉,看盡孤獨死現場,他帶領的團隊,很常協助弱勢,盧拉拉說孤獨死案件越來越多,也發現不僅僅是一個人住才叫孤獨死。

 

特殊現場清潔人員盧拉拉:「我們遇過最久的孤獨死兩周,在同住一個屋簷下,兩周都沒有發現都有,(是家人嗎)對,以生前的狀態,他跟這個社會,跟我們所謂的人之間,這種連結感的斷裂,連結性的斷裂,而導致他孤獨。」

最貼近孤獨死的定義,應該是和人際關係斷線,而現代社會的疏離,還有台灣人口和家庭結構的改變,也讓孤獨死攀升,根據內政部統計的最新戶數結構表,111年,全國有900多萬戶,當中單人戶322萬戶,占比第一,高達35.4%;其次是兩人家戶有191萬戶,占比21%,兩者相加已經破5成,而現在每戶家庭人口,平均只有2.56人,數據相當驚人,另外還有一件衝擊想像的事。

特殊現場清潔人員盧拉拉:「就我們的過往經驗,很多的現在,很多的孤獨死的個案,不像國外所說的以老年人居多,而是很多都是偏向於,所謂的中年接近於老年之間,40歲一直到65歲之間,這個區間的人,占了相對比較多的數字,與老年相比,已經接近一比一了。」

中年孤獨死也在增加,隨著未婚、不生、離婚、喪偶,越來越多,不少人都有極高的機率面對獨居,而平均壽命延長,獨老幾乎是我們未來常見的樣態,在主計總處,最新的109年住宅及人口普查中,65歲以上的獨居者,有57.1萬人,10年增加63%。

圖/TVBS

另一方面,根據衛福部蒐集各縣市政府統計的,列冊需關懷的獨居老人人數,我們查看歷年數據,99年全台總共是4萬7千多人,102年上升到4萬9千多人,103年後一直下降,109年剩4萬1千多人,而111年有44965人,但台灣65歲以上人口,這些年增加了上百萬,可是需要關懷的獨居老人,竟然都很巧妙的落在4萬多人。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獨居老人)他並沒有一個,中央一套的定義,那各縣市,他會依照他們的資源的取向(多寡)來決定他們的(獨居老人)定義,高齡者部分的政策,一定要到走到前端的預防面,高齡者一定要讓他自主自立,然後他要做好自己的安全獨居的準備,可是在這一塊,是我們要有策略來協助他們的,而不是只有等到他跌倒了,變成長照個案,然後我們再用長照資源來救他,那這個就是,不是我們想像中很美好的政策。」

民間團體認為,中央和地方對獨居老人的議題,都太模糊以對,應該定義清楚,提出預防性的協助,老人獨居既然已經是時代趨勢,那就要創造獨老而不孤老的環境。

細雨綿綿下,這5位年紀加起來超過300歲的資深哥姊團,要去出「敲敲門」的熱血任務。

圖/TVBS

新北市民權社區發展協會成員葉大哥:「我們又來了。」

他們來拜訪的是75歲的獨居長輩葉爺爺,上門後,先搬出桌遊。

獨居長輩葉爺爺:「現在要做的是,炒紅蘿蔔,高麗菜。」

資深哥姊團,帶氣氛一流,桌遊結束後,再拿出自製的沙鈴,操練葉爺爺的肌力,沒在客氣,或來個懷舊的投壺遊戲,他們把歡樂帶進家裡,溫文儒雅的葉爺爺,靦腆笑容的背後,有個傷心的故事,10幾年前,太太和兒子因病相繼過世,他曾有很長的時間走不出來。

獨居長輩葉爺爺:「我也是生日,忌日去看他(妻兒)帶著東西去,把家裡的情形先描述一下,因為他是我的家人,家裡花開了,或者是有什麼事情,他以前工作的地方怎麼樣。」

皮夾裡放著一家三口的大頭照,繫住他的思念,葉爺爺靠著社區夥伴們的問候和關懷,重展笑顏,向外互動,也走到社區幫忙。

圖/TVBS

這是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和全台8個社區合作展開的一個,孤獨處方箋計畫,他們找醫生來上課,訓練社區內的高齡志工,這些爺爺奶奶都是你的厝邊隔壁,以交朋友的概念,主動出擊,帶個人化的活動去獨居長輩家玩,因為不是每個老人都願意或有辦法,到政府開的社區關懷據點。

88歲的林老師,開朗陽光,先生過世後,她發揮大學念社工的專業,來協助自家社區長輩。

新北市民權社區志工林玉敏:「一直教到你,陪伴你,教你到那個社區,走下來,到樓梯走下來,到社區去走路。」

林老師曾經不怕被拒絕,去看一位獨居奶奶13次。

新北市民權社區志工林玉敏:「她還在(門)裡面,我們在外面,就跟她聊天什麼,(是有隔,還是有鐵門隔住),沒有讓我們進到她家裡,第14次之後,接的是她求救的電話,她說她很不舒服,她說趕快你們趕快,我很不舒服,趕快送我到醫院。」

林老師他們,讓長輩沒有孤獨死在家中,打造一個社區共助的獨居生活圈。

新北市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秀蘭:「現在很多的長輩臨終,幾乎陪伴的,很多都不是他自己的兒女,很多的有可能就是社區的志工,這也.這種樣貌未來也會更多。」

圖/TVBS

這是家庭結構裂解,職業驟變,活得最長,卻也最孤獨的時代,「只有一個人」可能將會是每個人,獨居,獨老,獨死,需要國家更積極的政策來陪伴。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孤獨死求生路

#孤獨死求生路#長輩#獨居老人#陪伴#獨居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29

0.0921

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