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胃癌分別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8位及發生人數第8位,而其中,8至9成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的,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受訪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許多人沒有症狀,長期慢性發炎導致胃萎縮,最後就會變成胃癌。
台灣每年有2千多人死於胃癌及4千多名新發生個案,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6倍,導致胃癌發生的原因,大致上與環境、飲食、免疫、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慢性胃病有關。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國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為3成,原鄉高風險地區盛行率可達6成。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指出,普遍幽門桿菌感染在內視鏡下100%會出現紅腫發炎,但當中很多人沒有症狀,不過也有些人會出現因為感染而造成粘膜發炎、紅腫,就會脹、胃酸多或是上腹痛,比較嚴重會造成潰瘍,甚至會出現半夜痛醒,嚴重可能會產生腫瘤導致體態變瘦、貧血等等。李宜家指出,一般來說幽門桿菌感染是經口傳染,包括不乾淨的食物、水、口水或是飲食共杯共飲,尤其在家戶間傳染風險較高,如果家中有一人感染幽門桿菌,其餘同住家人感染風險就會高出兩倍。
目前國健署12個縣市55個原鄉地區推動辦理「胃癌防治計畫」,民眾可以由醫療團隊利用碳13尿素呼氣檢測方法,檢查是否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衛生所、衛生站一次即能完成檢查。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也提醒,盡量少吃醃製、煙燻食品及生食,多新鮮蔬果;避免共杯、共食,養成公筷母匙的好習慣;同時保持規律運動、遠離菸檳酒才能保持健康。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