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上(10)月28日經國民黨立委踢爆文物損毀後,院長吳密察緊急舉辦記者會,證實有3件文物破損,其中兩件為開盒就發現碎裂,但另一件卻是因人員手滑導致從100公分高處掉落,瞬間裂成7瓣,甚至還有部分碎屑,消息引發軒然大波。對此,成大考古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劉益昌接受《TVBS新聞網》訪問,直言:「那個破損就不應該!」
成大考古學研究所所長、古物審議會委員劉益昌接受《TVBS新聞網》訪問,表示,故宮文物數量龐大,抗戰時及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台,路程長途顛簸,十分艱辛,他見過那些文物放在堅固鐵箱,難免會有些擠壓的小損傷,但不會有大損害,「總清查時一直都會碰到類似情形,這種我們是都接受」,他也因曾任職歷史中央研究院,經歷過同樣歷程的搬運,艱苦過程可以理解。
「可是人為打破就不可以接受,不管它價值如何!」劉益昌話鋒一轉,認為有些文物或許能夠剔除在重要標本之外,但此次打破的都一定是有價值,雖還沒被國家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界定等級,但依然值得重視,他說:「故宮那麼長遠的搬運過程出了問題,其實難免,一路搬到昆明、四川,又趴趴趴跑來台灣,沒被擠壓過怎麼可能?舊傷那種不必太過介意,因為故宮文物並不是平安在那都沒被動過,另一個(人為摔碎)就很重要,那個破損就不應該。」
至於故宮人員能力是否有問題?劉益昌則認為「沒有問題」,因故宮很早就就和台灣大學歷史系、藝術史研究所合作培養人才,且是故宮的老師的台大校書、學生到故宮實習,過程嚴謹,隨著留學回國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多,人員更完整,「故宮是很嚴謹的教學保存體系,這次就是不小心」。
其實文物破損,看在文化人的眼裡,心中都在流淚。中國大陸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曾在節目中,形容故宮文物南遷為「曠世傳奇」,當時許多文物顛沛流離,其中《四庫全書》存放在台灣北溝老舊舍,因台灣多雨潮濕氣候,導致1963年的例行檢查中發現其中有9冊書頁沾黏,雖現在修復師很容易恢復原狀,但畢竟是重要典籍,當時有人員深感痛心、引咎辭職。
回顧文物南遷之所以能保存完好,馬未都認為是依靠自周代以來,人民內心累積的道德感、責任心:「如果那時候人有貪心的話,那這東西早在路上,想盡一切辦法就把它貪掉了,是吧?國寶級的東西,我隨便扣下哪一箱,我都發財。沒有人那麼想。」設想今日若再次需要遷徙,同樣的情況是否還能發生?文化人對比當時波折卻未有大損害,今日卻破在故宮人手中,勢必深感痛心。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