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造成全球超過600萬人死亡,因為這波疫情摧毀了不少人的壽命,也擾亂了許多人未來計畫,疫情下帶來的不便利性甚至健康受到威脅危及生命,確實讓人感到憂慮與恐慌,美國CDC揭露關鍵因素,帶您了解!
美國CDC數據顯示,不同族裔之間,預期壽命下降的嚴重程度不同,美國印地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預期壽命,原本就最低,2019年時為71.8歲,這兩年過去下降了6.6歲。
彰化秀傳醫院內科部主任林昌生:「在美國的CDC他們的統計之下,在新冠肺炎的疫情衝擊後,美國他們發現他們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平均壽命,事實上黑人會縮短很多,在華人的世界,大概突顯於在經濟條件的貧富差距,事實上這個也反映在美國那邊,黑人跟白人之間的社會經濟的這一部分的差異。」
醫藥記者蔣志偉:「根據學者研究從2019年到2021年,全球人均預期壽命減少了1.64歲,這是聯合國1950年首次統計相關數據以來,首度有如此明顯的減少。此外更有50個以上的國家,人均預期壽命減少超過2年,新冠疫情對全球各地造成史無前例的傷害,應該是主要禍因。疫情不僅直接帶來了超額死亡,更連帶衝擊醫療體系,甚至造成醫療崩潰,影響其它重難症的照顧能力,使得預期壽命創下新低。」
臺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內政部公布國人2021年的平均壽命為80.86歲,與2019年疫情之前相當,但是比2020年向下修正0.46歲,台北市84.17歲最長壽,最低的則是台東76.64歲,粗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都略有升高。台灣的疫情由於在前兩年比較不嚴重,加上醫療體系都能夠正常運作,沒因疫情而崩潰。」
臺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認為,城鄉之間的平均壽命差距由來已久,這與各地人口組成經濟條件、公共衛生設施及醫療資源多寡,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台灣東部地區平均壽命低於西部地區,更低於都會地區,不過這兩年疫情在北部比較嚴重,東部相對緩和。
臺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花東地區的醫療資源及長照設施亦陸續增加,因此發現110年花東地區,平均壽命較前兩年不僅未減少,反而還略為增加,這也與全國及各縣市平均壽命差距,也在逐漸縮小當中,這是疫情下一個好消息。」
成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明吉:「城鄉差距所帶來的醫療資源不均,對國民的影響又有多大?這些資訊對未來如何和病毒共存,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在醫療健康的體系當中,有哪些地方應該要多投入更多資源,來應對這不會消失在人群的病毒。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