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暖化,台灣平均氣溫升高,熱傷害案例跟著攀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2020年有2763人次曾因熱傷害而就診,回顧2011年時為1487人次,10年間成長85.8%。其實熱傷害泛指人體因體內熱累積導致的各種身體損傷,包括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熱昏厥等。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
醫藥記者蔣志偉:「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最新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影響人類健康,像是高溫致死、增加傳染病風險等,而近年來全球氣候暖化,隨著台灣平均氣溫升高,熱傷害案例也有明顯增加趨勢。」
擔任髮型設計師KM,非常怕熱,尤其是每年遇到高溫天氣型態,盡可能避免中午外出,他坦言也曾有過熱到,讓他很不舒服。
臺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楊志偉:「其實這個熱傷害從很輕微的熱衰竭,熱痙攣到很嚴重的熱中暑都有,那其實最主要成因,主要是因為在比較不通風,又炎熱的環境,那有水分的流失鹽分的流失,然後再加上散熱不易,那這時候就會漸漸導致會有點休克的狀況。」
高溫炎熱!很容易導致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等,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但又以嬰幼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病人、服用藥物、戶外工作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為高危險族群。
高醫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吳銘展:「我們人體血液血管的舒張跟收縮,跟我們的毛細孔的開合,跟我們呼吸的速度都可以去調節體溫,做到恆溫的目的,那當我們調節體溫這個功能沒有辦法趕上這個氣溫高溫的環境下呢,就會產生所謂的熱傷害。」
臺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楊志偉:「這麼炎熱環境如果要活動的話,那可能要多補充水分,然後可能要多注意就是,如果有脫水狀況,可能要除了補充水分以外,要適時休息。」
醫藥記者蔣志偉:「中央氣象局指出天氣持續炎熱,大台北及東半部局部地區都有36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會,高溫普遍在32至36度,而由於西南風過山沉降,東南部地區有焚風發生的機會,中午前後紫外線偏強,務必做好防曬並多補充水分,慎防熱傷害。」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戴書郁:「台灣的話是一個島嶼的國家,你除了注意溫度的變化之外,室溫、還有你所處環境的溫度的變化之外,你還要注意的是你的濕度,室內的濕度的話要維持一個比較好,比如說是大概50%左右,這樣濕度的話你才會有適度去排汗。」
臺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楊志偉:「小朋友還有老年人,另外還有就是無法移動的,譬如說臥床的這個病人,還有用一些藥物的病人,要特別小心,他可能沒辦法獲得很好的散熱機制,可能要注意這個空間的通風。」
醫師提醒若出現大量出汗,疲倦頭暈噁心或四肢無力、呼吸困難等症狀,這通常是熱中暑徵兆,體溫會達到攝氏四十度,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降低熱傷害風險。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