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未受任何颱風侵襲,雖讓土質脆弱地區的居民鬆一口氣,卻在氣候上帶來缺水的負面效應,進而衝擊稻作收穫和農人生計。專家認為,若全球持續暖化,颱風和降雨恐怕更少。
路透社報導,以往台灣每年都會遇到3、4個颱風,但自2010年起,登陸台灣的颱風數量減到平均一年2.5個,今年更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首見一個颱風都未登陸的景況。
台灣氣象學家賈新興認為,這個趨勢是太平洋和東南亞上方的高層大氣出現高壓帶的結果,這實際上「在台灣周圍築起了保護牆」,把颱風引向北方的日本和韓國。
他說,北太平洋西部地區的高壓增加,意味未來的雨季降雨和熱浪會更多、登陸東亞的颱風更少,但關於這方面影響的研究還有限。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說,如果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速度不減緩,「預料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氣旋活動將驟減,程度是地球上所有海洋之最」。
他說,這意味登陸台灣的颱風可能在本世紀末之前,從以往平均每年3.5個颱風減為一半。
對很多住在脆弱地區的台灣居民來說,颱風變少讓他們鬆一口氣,但今年沒有颱風的事實或許也預示了另一項挑戰浮出檯面:缺水。
台灣今年創下的另一項氣候相關紀錄是,由於降雨減少到以往平均的20%到60%,台灣遭逢逾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
許晃雄的高解析模型顯示,如果全球持續升溫,氣候變遷引起的大氣氣流變化,可能在本世紀末之前帶來更溫暖的冬天和春天,年降雨量減少40%到60%。
今年的梅雨季降雨比正常量少,又無颱風,以致供水不足,影響農業生產;賈新興警告,如果情況惡化,將波及工業用水和民生用水。
竹北稻農田守喜說,稻米需要大量水才能茁壯成熟,今年已經一滴雨都沒了還停止稻作灌溉相當荒謬,「稻子都沒熟,也不會再熟了,只能賣去做飼料」。
灌溉用水減少將影響全台稻米收穫量,多數稻農今年仍能收穫,但預期會有很多米的品質較差,價格也將下跌。
雖然政府提出補償,但自身也是農人的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黃安調說,小農都被剝削,而需水量大的石化工業、電子工業卻用水無虞。
一名種植穀物的農人表示,由於缺水,許多稻田今年都休耕了,這對農民生活有翻天覆地的影響。(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年末運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