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醫師,我家小孩一天到晚上網玩遊戲,這是不是網路成癮啊?」許多家長常有這樣的疑問,精神科醫師指出,長時間使用不代表就是網路遊戲成癮;但即便沒有成癮問題,家長仍須留意背後潛藏的精神疾病,及早幫孩子治療改善。
網路遊戲成癮是疾病嗎?國際看法各異
2018年6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精神科醫師林峯立說明,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中對於遊戲成癮的診斷標準,主要有3項──失去控制、日常生活受影響、持續時間達1年。
反觀美國精神醫學會發行的DSM診斷系統,卻並未將遊戲成癮列為正式診斷,而是把「網路遊戲疾患」(Internet gaming disorder)列在了「尚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觀察的精神障礙」中。
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差異?林峯立指出,原因在於美國精神醫學會認為ICD-11對於遊戲成癮的診斷標準,缺乏其他成癮性疾病的2個核心症狀──耐受(該行為的頻率和強度越來越高)和戒斷(一旦停止就會出現焦慮不適等症狀)。
台灣盛行率略高 醫師憂:潛藏精神疾病
國家衛生研究院也曾針對台灣青少年的網路遊戲成癮進行研究,以國際通用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台灣8110位青少年玩家,顯示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約為3.1%。略高於西方國家的盛行率約1%。
不過,林峯立強調,即使沒有被診斷為網路遊戲成癮,家長們仍需注意隱藏在背後的心理健康危機。網路成癮在青少年族群常見的共病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社交畏懼症、其他物質濫用、強迫症及其他心理危險因子(例如低自尊、課業或工作壓力、家庭關係不佳、人際關係不佳等)。
林峯立舉例,未經治療的過動兒,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自卑、逃避學習等問題;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情緒障礙與網路成癮、自傷行為也有相關。
網路遊戲成癮是警訊 家長應及時介入
桃園療養院院長邱献章表示,網路成癮這個現象或許可發揮預警功能,幫助家長及時介入處理孩子的心理危險因子或精神疾病。林峯立提醒,由於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可能有不同心理危險因子的組合,家長務必帶孩子就醫,經由謹慎且完整的評估,再採取不同的介入協助方式。
除了積極就醫外,他提醒家長,網路成癮最大的問題在於和「人」失去連結,這個「人」不僅是同儕、老師,家人更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說,先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有辦法協助孩子建立人際關係和加強溝通技巧。
原文請見:孩子整天上網玩遊戲 家長務必留意:恐暗藏這5種精神疾病!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