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懸浮微粒PM2.5有害健康,不過體積更小的奈米微粒,同樣會被吸入肺部深處,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根據國衛院歷時3年半所做的追蹤調查發現,長期在高濃度奈米材料環境下作業,像是處理馬桶、磁磚塗料或面板塗層的勞工,他們體內的氧化壓力明顯上升,容易引起發炎反應以及退化衰老,專家建議,這類工作場所最好維持良好通風,並配戴N95等級以上口罩,才能降低健康風險。
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技術員 楊昌祥:「這是我們自己做的奈米粉末,那因為它顆粒小所以它的活性會比較好,然後像我們在噴塗上去的時候,它做成那個膜膜會幫我們的那個電解質,電解我們的那個氫氣,因為我們只要通氫氣跟氧氣,所以(奈米)它的活性會很好。」
結合奈米技術的燃料電池,可做到高效率綠能發電,優點是發電量大,可承受震動衝擊、攜帶方便,適合電動車,也能讓一般家庭使用。現在的世界已經奈米化,食衣住行育樂通通跟奈米有關。
國衛院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威德:「這種現在在磁磚或是在可能馬桶,其實都還蠻常見的,其他的像我們在講說一些半導體,你在製造像面板的時候,它在做塗層那些工人,如果他沒有做一個比較好的防護,他可能還是會接觸到這種奈米的材質,那一般在我們消費者的部分,其實比較不用擔心啦。」
奈米應用如此之廣,對人體影響的研究卻付之闕如,因此國衛院與勞動部聯手,針對會用到奈米材料的13家工廠和1間研究機構,裡頭206名工作人員,進行為期3年半的研究,長期追蹤血液、尿液、肺功能和神經行為等變化,調查結果發現,與108名從沒接觸奈米材料的人相較之下,這些長期暴露的工作者,體內發炎反應明顯增加,代表奈米微粒已滲透到肺部深處,而且氧化壓力失衡、身體不斷發炎,可能造成心血管、細胞與肺部傷害。
國衛院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吳威德:「這個現象增加的時候其實就代表,我們體內的自由基愈來愈高了,自由基愈來愈高其實相對,它其實對我們細胞可能會到時候,會變成一些受損或是讓我們的細胞老化,或是甚至更嚴重會到DNA損傷,疑慮就是可能時間拉長之後還是有一些,可能這些健康的風險就會產生。」
勞動職安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正堯:「採樣幫浦就是會定期的,就是每分鐘3公升、5公升這樣在抽空氣,然後那個空氣就會透過採樣頭的進氣孔,然後做一些分淨的裝置分粒的裝置,就是把我們要的奈米粉塵,或是我們需要的粉塵蒐集在濾紙裡面。」
攜帶儀器、隨身工作8小時,濾紙可模擬勞工呼吸道吸附的微粒,進而算出濃度,找出潛在危害因子,這套全球第一個個人奈米微粒採樣器,由台灣成功研發,獲得美國、日本與國內專利,希望替勞工健康把關。
專家建議,暴露於高濃度奈米材料環境,必須改善通風,配戴防護設備,國衛院也將持續追蹤,找出奈米微粒與其他疾病關聯性。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