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隨著西洋建築傳入台灣的鐵窗花,在70年代普及於台灣街頭巷尾。到了1990年代鐵窗沒落,被廉價的不鏽鋼取代,近幾年鐵窗花再度被人關注,並且轉型走上文創舞台。
走進餐廳,入口大片門即是,蔡小姐買來的鐵窗花,經過改裝木鐵合一。
文創業者蔡佩烜:「不會只把它當裝飾品,我還是希望它能夠,賦予它使用的功能,所以我把它改造成門的一部份,甚至它也可以做我的書架。」
餐廳窗外是鐵窗花,二樓的小攤販也是鐵窗花改的。
文創業者蔡佩烜:「在這個裝置藝術,我的理念增加它一個功能就是廚房,比如說我們樓上有包場活動的時候,裡面就可以做菜啊。」
曾文昌是金屬工程名匠,鐵窗花是近幾年小興盛的老工藝,但形式上更繽紛。
金屬工程職人曾文昌:「手工花就是用扁鐵,利用模具自己製造的模具,用手工去彎,像類似彎出這樣的造型,它其實可以任意去拼出我要的花樣。」
金屬工程職人曾文昌:「這鉚釘將兩根扁鐵把它串過去,這時我們會在後面用火烤,把它烤紅,再把它敲扁。」
鐵窗花經過鑽孔扭摺焊接研磨,上漆即可安裝。
金屬工程職人曾文昌:「會製訂鐵窗花的客人,大部分他知道以前有這個東西,他懷舊,比如說他小時候有看過這種東西。」
店內的鐵工師傅還發揮創意,以鐵件做出飄逸秀髮的女孩,還有鮮活的金魚。
鐵工師傅劉啟晹:「小時候我住在九份山上,還滿多(鐵窗花)的,其實對這東西(窗)會有印象,只是小時候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親手做出這個東西來。」
鐵工師傅邱建富:「傳統的鐵窗花比較單調,但我們在這邊把它變成現代化,越改越漂亮,甚至加上一些銬漆,顏色比較繽紛。」
鐵工師傅陳育嘉:「做久了就發現鐵的美,這可能不會外行人可以懂的感覺。」
《老屋顏》創辦人楊朝景:「鐵窗花並不是一個已經消失的技藝,基本上它是一個鐵工的工法,各地的鐵工師傅都還是會做鐵窗花,只是在成本跟時間上的考量,他不一定會覺得划算。」
鐵窗花的幾何造型在連續運用下,造成的視覺效果,讓楊朝景深深喜愛,他致力推廣鐵窗花美學的《老屋顏》,製作一系列文創商品,從手機殼杯墊卡片到書籤,全是台灣鐵窗花的圖騰。
《老屋顏》創辦人楊朝景:「台灣見得到富士山的圖案,但是在日本卻見不到,我們日本的朋友跟我們反應說,欸為什麼你們台灣,反而有富士山造型的圖案,這個是實際存在台南的鐵窗花,它是台南一個老工廠,它剛好是一個的櫻花造型,我覺得非常的漂亮。」
台南市定古蹟321巷藝術聚落,在日軍宿舍建築群和榕樹下,由400個鐵窗花組合而成的公共藝術,《交換記憶》是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和台灣的蔡佩烜合力完成。
文創業者蔡佩烜:「很希望分享你家的鐵花窗,放在這裡有點像個紀念碑,你可以帶你的鄰居,或是帶你的小孫子或孫子,來這邊說阿公阿嬤,小時候的鐵花窗就在這裡,所以有點像大家族的集合。」
夕陽灑落於雀榕和斑駁牆上,數百片鐵窗花交織出多少昔人往事,只要鐵窗花還在,歷史就可以講述,美好也可以追憶。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