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成為全球議題,台灣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要讓農作物,能適應劇烈的氣候變遷,「品種改良」也成為新的解方,簡單來說,作物改良,就像是農作物的「優生學」,從育種跟種植方式調整,新式的改良作物,還能搭配環保減塑,進行栽種。
老師vs.小朋友:「廚媽煮得好不好吃,(好吃),好,來,大家請用。」
國小用餐時間,小學生大口扒飯,大口吃菜,每一口都津津有味,孩子的營養午餐,菜色搭配除了考量成本,還得兼顧營養跟季節性。
不管是一般校園或公司團膳,新鮮蔬果供應,國內市場都有龐大需求,就怕氣候異常,讓供貨亂了套。
游埜科技九自然農場負責人鍾志宏:「夏天的時候是真的很熱,冬天現在也變得不像冬天,(改良)比較傾向於耐熱的品種,曾經一顆高麗菜賣到兩百元,一顆高麗菜兩百元,那剛好就是因為,我們有這種品種,耐熱的品種,市場沒有貨的時候我們有貨。」
也因此,怎麼讓季節性蔬果,變成常態性作物,成為農業新趨勢。
記者黃琲茹:「以農為本的台灣,物產豐饒,但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改良農作物』成了新的因應方式之一,觀眾朋友可以把這樣的新思維,看做是農產品的『優生學』,從品種端來做改良,我們今天來到的這塊田,從種植的方式,就採用了栽培技術改良,過去我們插秧要種水稻,可能要先育苗再透過插秧機,現在透過直播機還有無人機,就可以播種。」
空拍機:「開始作業。」
8軸空拍機,裝載種子後,升空直播,這套從日本引進的耕種技術,就是為了對抗氣候變遷,播種前,種子還需要「變色加工」。
臺中農改場稻作室助理研究員吳以健:「鐵粉本身需要這些黏著劑把它黏上去,這些黏著劑,需要碰到水才會有黏性,這樣子的種子,大概可以保存三個月,不像插秧,秧苗生產完以後,馬上就要去插秧,它不能等。」
實驗室人員:「(現在加的是水是不是),對。」
把小麥粉末,裝入試管,摻水加熱後,放入沉降技術分析儀,發芽小麥跟未發芽小麥的麵團,膨脹度,產生明顯差異,而這就是影響麵包糕點製成的口感關鍵。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技佐林訓仕:「氣候比較潮濕,那在後期遇到春雨的時候,它就會造成小麥穗上發芽的情況產生,全台灣就是島內的話,栽培面積大概是600至700公頃,占比大概只有占市占率,將近快到1%左右,我們的小麥的食用量跟稻米,其實已經是非常的接近,那所以我們還是希望說,在國內可以生產自給。」
其實改良作物,可以分為「品種改良」跟「栽培技術改良」,一個治標,一個治本,品種改良,是取物種特徵,進行交配育種,只留下有需要的特性,或是不同種類交配後,產生新的品種再去篩選,研發相對比較耗時,而栽培技術改良,是從外在環境下手,改變管理或種植的方式,讓作物更能適應,自然環境的挑戰,在時間上,相對比較短,也能比較快看到改良成效。
農民:「然後把它包起來,它就會很白,(所以它還會再大就對了),對,它會大,這個一級的,這個二級的,這個就是那個(嫁接的)南瓜頭,上面這個就是苦瓜的,因為南瓜莖比較粗壯,還曾嫁接過絲瓜,(絲瓜)根系很好,根系比較好,然後吸收那個養分水分比較好。」
嫁接,是傳統農作物,育種改良最成熟,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嫁接後的苦瓜,除了更耐風雨,土質改良,也是新的環保栽培技術。
臺中農改場埔里分場分場長陳俊位:「像那個太空包,那個杏鮑菇,秀珍菇那個,它採收完以後,下面那個養分,又可以供應它後面的那些,開花果實的那部分的,可以減少這個,淹水的逆境的影響,絲瓜也有接絲瓜的,然後現在番茄也有接茄子的,可是現在環境變化比以前更糟,雨水下得更多,那所以有時候,要加強它這個特性,就是我們用一些,栽培的技術去改善。」
記者黃琲茹:「改良作物,除了可以因應氣候變遷,提高產能,也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市面上常見的仙草,就是很好的例子,現在看到的是採摘作業,而我身邊的這些,乍看之下很像茶樹的作物,其實是經過品種改良的『桃園二號』,傳統的仙草,在採摘的時候,必須要連根拔起,從曝曬到清洗甚至烘焙的過程,都比較費時費工,不過現在透過機器的採摘,在整個流程上面,更省時之外,再搭配底部這些,可分解的銀黑布,讓改良作物也能搭配減塑的成果。」
立吉農產商行負責人梁華君:「到年底我們總共可以,採6到7次的採收期,產值大概可以差4到5倍左右,其實它的挑戰問題很多,鋪設雜草抑制蓆,防止雜草的增生,以達到產量的及品質的控管。」
樂農發休閒農場負責人許宏賓:「(桑葚)產期有拉長,摘到5月中還在摘,有機肥還有一些,微生物益肥有沒有,它的根還有葉子都長得很健康,應該增加個1至2成有,整個果樹很健康,果實很健康,那葉子也健康,就想來做這個桑葉茶。」
從傳統蔬果到高附加價值作物,都能藉由品種改良,讓產能最佳化,但改良作物在台灣,想達到產銷雙贏,從時間經費到各部會的橫向連結,都是跨領域的挑戰。
桃園農改場農業推廣課長姜金龍:「適應這個天氣的驟變,從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上,是現在迫切的,研發的重點,第二個,基於市場的考量,提高農民的收益,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尤其是新興作物的開發,是需要時間,橫向的一個聯繫的計畫,可能就是現今也是爾後,要去著重的。」
極端氣候不可逆,當農民的「經驗法則」,遇上「忽冷忽熱」,透過栽種方式改良,提升農產調適力,也替未來農作找到新契機。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