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晨地牛翻身,後頭還有利奇馬颱風來勢洶洶,大家真的不能輕忽!其實除了宜蘭連2震之外,前一天(7日)凌晨在北投,也因為大屯火山活動,引發地震,但不管是板塊擠壓或火山活動,導致地震發生,這些天災,都可能引發複合性災害,防減災,除了仰賴新科技,也要有新思維。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這個地區,是歷史上規模超過6,發生最多的地區,因為1920年的8.0的地震到現在,都已經將近快100年了,南宜蘭構造這個部分,我們也一直說它是一個,地震淺勢非常高的一個地區,不排除還會有6.0以上的地震。」
正常能量釋放後,氣象局提醒未來一週仍要當心,餘震發生,8日宜蘭連2震,一個是因為宜蘭近海的「南宜蘭構造」破碎帶導致,接著在蘇澳鎮的地震,則是屬於「隱沒帶地震」,兩者並無關連,但其實前一天凌晨,北投也發生規模3.2的地震,不同以往地震是因為板塊撞擊,北投地震屬於火山能量釋放,在過去的監測上,十分少見,因為從1976年以來,大屯火山活動,引發規模3以上的地震,只有25起,但今年到現在,已經發生3次,不只頻率升高,地震規模也從1升級到3。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黃世建:「大屯山這個地方就是,地震科學的人他們也找到就是有岩漿庫,那在龜山島也有一個岩漿庫,那他們現在正在密切的關切,那其實這些火山,確實會引發一些地震動能,那火山如果我們對它做監測,它是可以預防的,因為火山活動變得很頻繁,到它真正爆發,中間是有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做準備,反倒是板塊引發的地震,那我們的預警時間就很短。」
除了少見的火山地震,要持續監測關注,目前台灣針對東部海域的地震,仍無法有效監測,氣象局目前透過海底光纖電纜,觀測地震、海嘯,因為地震跟海嘯都有週期性,兩者息息相關。
921地震教育園區博士蔣正興:「在太平洋的任何一個大地震,都可能造成對我們台灣的,一個海嘯的影響,我們台灣的歷史的海嘯,大概有11次的紀錄,1867年的這個基隆海嘯,那次大概死了4、5百人,那從1867年到現在,已經隔了150年,那地震有地震的週期,海嘯也有海嘯的週期。」
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許雅儒:「台灣地震比較密集的地方就是在,琉球海溝最西緣的地方,這邊有很多的地震,然後島內的地震就是沿著縱谷,有一些地震,還有西部入山帶有一些比較大的地震,在下面的話,它在緩慢的釋放能量,那上面的話,就是一次在20秒之內,就把能量釋放完畢,所以它就會產生很大的災害。」
從每一次的地震,修正預警監測,台灣的地震預警系統,已經能為逃生多爭取7到8秒的黃金時間。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沛暘:「等一下會越來越大,100多,實測到200多有沒有,這個時候是最大的嘛,這時候是5級,我們在這個時間點的時候,就跟你講預估有5級,今天在台北市的情況,差不多就是這樣,就是一個波進來,我們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先運作啟動警報,然後過一陣子大概7秒多的時候,是最大的震動,我們不是講地震發生,是幾點幾分幾秒,我們講的是說,我們可以在最大震動,前幾秒鐘跟你講。」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