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說到城鄉發展,你可能不會想到「賽車」,但其實近年來,台灣賽車已經從單純的運動項目,逐漸走向產業化,從場地、裝備到賽事轉播,賽車能衍伸出的商業價值,十分可觀,儘管國內有的是賽車好手、好團隊,但大環境的艱難,一直以來也讓賽車產業發展面臨困境。
穿破雲霄的引擎聲,直衝腦門的飆速感,賽車場這個零點幾秒決勝負的世界,決定輸贏的瞬間,遠比你我想的還要快。
車隊負責人兼賽車手朱清和:「那個變速桿的部分,煞車。」
車隊負責人兼賽車手朱清全:「這台的汽油做完了嗎?」
車隊負責人兼賽車手朱清和:「避免在我們的競賽過程中鬆脫,所以我們在所謂的,就是賽前,我們會去重複的檢查。」
賽車手朱清和vs.記者黃琲茹:「在車手的使用上也會因人而異,去做調整,那一樣,出發之前先做檢查,再三確認,所以每一個車手的調整都是不一樣的,會不一樣,畢竟說我們手掌的大小不同,習慣會不一樣。」
車隊負責人兼賽車手朱清全:「來做一個供油與點火的細部調修,應付到賽事上所要求的改變跟需求,(所以這也是賽車產業的一部分?),肯定,這個是在國際賽事上,一個已經算是標準配備了。」
賽車手游子峻:「輪胎啊!然後引擎要換機油,然後汽油,然後還有來回的車資啊!這些都花費都不小,希望台灣賽車在國外可以發展得更強。」
賽車運動走向產業化,安全是最重要的細節,但要支撐這些「資源」,很現實的,經費該從哪裡來?
記者黃琲茹:「TSF台灣大賽車是全台灣,最具指標性的國際賽事了,今年已經是第七年,在屏東的大鵬灣舉辦,不過要讓賽車手在場上安心的奔馳,後勤團隊可以說是重要的無名英雄,而有TSF賽事以來,全台最年輕的車手就在這個車隊,而且他等一下就要上場比賽了。」
記者黃琲茹vs.賽車手游子峻:「子峻,等一下就要上場了對不對?(對!),那大鵬灣的賽道,它的挑戰會在哪裡?(在那個太極彎前一個彎,那個高速彎比較有難度。),所以今天的目標是?(第一名!),加油!」
賽車手身兼後勤團隊,人力困窘,還只是台灣賽車產業發展,遇到的小case而已。
大鵬灣國際賽車場副總駱衡陽:「賽車運動產業這個,已經有30年的經驗,培養滿多的一些,國際的賽車手,或者是國內的賽車手,不過他們都是從業餘開始起家,那這個需要龐大的資金,如何把一些,去國際知名的一些比賽,能到帶入到台灣來去做一個引薦,讓國內車手有機會觀摩,或者同場競逐,都是有辦法去提振,台灣的這些車手,或者是觀眾的觀看度。」
台灣想發展賽車,產業化是第一步,但現階段賽車在國內屬於競技運動,還不算在運動產業當中,想發展,要克服的還很多。
體育署全民運動組組長呂忠仁:「動力,它又是車輛的,那主管機關可能,有些要牽涉到交通部相關的主管的法規,那如果是噪音,可能又是環保單位的,那我們署裡面在近期,也有在草擬,賽車場設置的一個管理草案,未來如果它的人數夠,運動人口多,其實是可以,應該也可以當作一個產業去做經營。」
賽場上的每次拚搏,都不是光靠賽車手,一個人就能完成,對於第一線的選手來說,孤軍奮戰的感覺,一直沒斷過。
Go車誌車隊車手朱嘉偉:「政府完全沒有在推廣賽車運動,其實不要蓋賽車場,台灣很適合辦的是街道賽,就像你在馬路上開車,你永遠沒辦法保證你會不會發生事故,可是台灣有哪個官員有這個肩膀,敢說,沒關係,我來負責。」
賽車場工作人員:「來,後面車輛幫我依序前進。」
賽車產業化,在台灣才剛開始,怎麼讓更多人「從認識到喜歡」,打造賽車樂園,或許是可行之路。
記者黃琲茹:「在亞洲說到賽車,日本有超過50年比賽歷史的鈴鹿賽車場,可以說是指標性的賽車場地,現在在台灣,也有相同規格的賽車場地了,相關的安全配備,像是手套安全帽甚至頭套,也跟日本都是一比一的高規格,日本的賽車產業走出去了,那台灣有可能複製這樣的成功模式嗎?」
賽車場工作人員:「先拉左右兩側往內拉,灰色按鈕,按住。」
大魯閣執行副總許俊麒:「來到這裡你會發現,賽車場上有很多的規則,很多的限制,那這個就是在場地裡面的比賽,跟這個街道上,或是山道上面的飆車最大不同,一個就是有規則,一個其實就比較沒有規則,日本賽車對他們來講是,他們產品力的一個延伸,也是他們產品展示的一個舞台,那也透過這種賽事的舉辦參與推廣,提升他們自己這個汽車工業的能力。」
單靠賽車,能留下來的人有限,結合商場跟樂園後,更能吸引親子、觀光客群,但要活化賽車產業,不只有這一條路能走。
紅牛公益路跑現場:「2、1,出發。」
近五千人,齊聚公益夜跑,競速賽車場,變成路跑賽道,世界球后戴資穎,也在人群中。
世界球后戴資穎vs.群眾:「戴姿穎。(耶!)」
路跑車隊:「謝謝你們,給自己一個掌聲加尖叫。」
想把雨水澆不熄的激情,轉化成對賽車產業的熱情,活化閒置場域外,賽車場也走向特色化經營。
記者黃琲茹:「賽車想要產業化,勢必得創造讓人想要一來再來的誘因,剛剛我們已經看過專業的賽車道了,而這裡是一般民眾不用駕照也能體驗的卡丁賽道,而這邊甚至還引進了全台獨家唯一的垂直風洞,讓你體驗當空中飛人的感覺。」
記者黃琲茹vs.教練習鴻運:「教練,謝謝,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做什麼,接下來我們要進行垂直風洞的體驗。」
被巨大風扇葉,吹「飛」的感覺,真的只有親身體驗才知道,怎麼讓「就算不玩賽車的人」,也想到賽車場來,分眾經營,也成了產業新課題。
麗寶國際賽車場協理陳銳宏:「它是一個全民賽道,它不再是唯一的金字塔頂端,就我們的角度而言,我們把它的使用當成是一個平台,它可以是超跑,它也可以是一般的腳踏車,它甚至於我們在這邊也可以辦,所謂的小朋友的滑步車,從4歲到90歲,都會是我們樂園的年齡層的目標受眾。」
藝人姚元浩:「讓這些喜歡賽車的朋友,喜歡車輛的朋友,有一個地方可以去,就像一個公園一樣,那因為賽車不是一個人的運動,不是一個人開著一台車,來到賽車場,就能夠做的一件事情,最需要的還是一個,完整的一個賽事規劃、一個組織。」
台灣絕不是賽車沙漠,想要創造更多產業能量,勢必得大刀闊斧革新,才能讓台灣的賽車文化被全世界看見。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