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80歲的王旭禧,說是貝殼癡一點都不為過,蒐集貝殼與珊瑚礁超過一甲子,住家內滿是各式各樣,形形色色,數量超過200萬顆,比博物館還多,期盼未來有座貝殼館,作永久性典藏與展示。
走進王旭禧的家中,一定要小心翼翼,否則稍一不慎,就會碰到或擦撞到擺設的貝殼與珊瑚礁而掉下來,整幢三層樓的樓房裡,除了一個人可以走動的通道和自己的一處睡覺休息的床墊外,屋內連牆壁、廚房、客廳、房間和各樓梯間,所有可以置放的空間,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貝殼與珊瑚礁,數量之多,令人難以想像,每天悠遊在貝殼世界,以貝殼等為伍,賞心悅目,堪稱是國內少見的貝殼達人。
已是高齡80歲的王旭禧,看起來身體還非常的硬朗,他說,澎湖四面環海,擁有大海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其他縣市所沒有的,因此,澎湖整體的發展,不管是現在或未來,都與海脫不了關係,可要好好的善加利用與規畫。
王旭禧說,澎湖就是四面環海,相信在每個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有貝殼或珊瑚礁等,只是數量多寡而已,在他的日常中,一年至少有200天以上在海邊的砂砱中尋找,大半的人生都投入在蒐集澎湖海域的貝類與珊瑚礁,因此敢說,目前蒐藏的貝類等等,總數超過200萬顆或粒,數量之多,在澎湖絕對相信找不到第2位。
王旭禧一個人,每天除了睡眠的休閒時間外,大部的時間都與貝殼和珊瑚為伴,也是他目前最大的精神寄託,雖然年紀大了些,但還是一位不老童,平時外出騎著自己改裝的重型機車,從馬公至西嶼拉風,非常快意,自傲也只要花個3、40分鐘,就可到達。
王旭禧說,一家五位兄弟姐妹中,家中的事業從鐵工、黏紙、木工(造船)和養殖,自己從小有空就幫忙,童年的生活雖然甘苦,但卻是多采多姿,而對於貝殼與珊瑚的蒐藏,也是在初中時期幫忙養殖事業時,產生興趣,一頭栽入蒐集超過半世紀,還買世界原版的書籍自行研究一番。
走進王旭禧的家中,除了出入的通道外,只見滿屋,連廚房、客廳、房間和各樓梯間,都擺滿了各種大大小大不一的貝殼與珊瑚,但這滿屋滿地的貝殼或珊瑚,由於年代久遠,部份貝類在澎湖海域都已絕跡,真正的學名都不知道,但卻排列的整整齊齊,穿梭其中,要小心翼翼,否則稍一不慎,都會碰撞到貝殼或珊瑚礁等,還有一般的喜餅禮盒等盛裝,數量之多,令人看了眼花瞭亂。
王旭禧說,自己數十年來所蒐藏的貝殼與珊瑚礁,貝殼有200多種,數量初估超過200萬粒(顆),大部份都是早年在澎湖各海灘所撿拾的,其中最大的直徑約30公分,最小的貝殼卻比芝麻和米粒還小,肉眼根本看不出來,只因貝殼有尖端的部位,當時還須透過放大鏡和尖夾子來篩檢一番,單單以一個小盤子來盛裝,就有10餘萬粒的小小貝殼,令人不敢想像。
王旭禧指出,相當於在1800萬年前,菲律賓火山岩爆發產生海嘯後,澎湖群島成為最後一塊出口地,而形成一個潮間帶地形,各種大大小小的貝殼隨著溶岩堆流至澎湖,這些大小不一的貝殼等,在海廢與砂砱堆中尋找撿拾,由於大都經過火山熔岩,含有碳酸鈣等黏著在一起,必須用鹽酸來清洗和經過三次的分類,才能知道貝殼的種類,非常繁瑣。
王旭禧就以當時所撿拾的大頭螺,一顆顆都如同小孩子的拳頭般,直徑都在6、7公分以上這麼大,單單這種大螺絲貝,至少擁有60萬顆,對比現在潮間帶所撿拾的螺絲,有如小巫見大巫。
除了各式各樣的貝殼外,王旭禧還典藏有少見的「殺手貝殼」,在文獻的記載裡,只有10公分的大小,而他典藏的這顆卻足足有11公分,比文獻記載還多了1公分,另外,還有珊瑚礁是有年輪的,了解珊瑚礁的年代,其中還有如柱狀玄武岩般的「管狀珊瑚」,全台可能只有他一人持有,期盼在有生之年,澎湖能設立貝殼或珊瑚館來典藏展出,讓各界能夠有機會一睹這些已經看不到的珍貴貝殼與珊瑚。(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