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台灣每年確定數和死亡數最多的法定傳染病,過去每年新發人數都超過萬人。但根據最新統計資料,2017年新發結核病人9754人,是自2002年有統計以來首度跌破萬人大關。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今天表示,結核防治有成,原因除了都治計畫,也與篩檢工具提升,可更快辨識多重抗藥性病人,以及潛伏結核病人在發病前就預防性投藥,藥物愈來愈進步,有助縮短治療時間等因素都有關。
根據疾管署「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2016」,結核病為全球最重要的傳染病之一,也是台灣法定傳染病中每年確定數及死亡數最多的傳染病。台灣2016年結核病新案數10萬328人(10萬人口43.9人),死亡數547人(10萬人口2.3人)。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在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尤其盛行。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
從疾管署2002年有結核病統計資料以來,結核病每年的新發人數都超過萬人,但2017年新發人數為9754人,新發人數首度跌破萬人大關。
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長黃彥芳表示,2017年新發結核病人首度跌到萬人以下,可說是都治計畫防治有成。
都治計畫是藉由經過訓練並且客觀的觀察員執行「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每週至少執行5日(含)以上的關懷服藥,關懷結核病個案服藥治療過程,確保每一個病人規則服下每一顆藥,有效降低個案失落率,提高防治績效,減少抗藥性結核病人的產生。
結核病治療期長達6個月以上時間,若病人因種種因素不能長期規則服藥,不但無法順利治癒,而繼續傳染他人,更可能產生抗藥性細菌,轉為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治療期至少要18個月到2年。
疾管署從2007年建構「抗藥性結核病醫療照護體系」,給予每一個病人都治管理,每人一年有新台幣80萬元經費,提供病人除醫療外,遭遇歧視、壓力、經濟困頓的整合性服務和支持。10年下來,台灣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在管案數大幅降低,從2007年的440人降為2017年的152人。
參與「抗藥性結核病醫療照護體系」的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余明治表示,多重抗藥性結核病人以往要服藥18個月到2年,且治療成功率只有一半,對病人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余明治說,病人每天要吃20幾顆藥,又非常難吃,很多人根本吃不下去;有些人選擇針劑,但每天都要忍受注射疼痛,也可能影響聽力、腎功能。因多重抗藥性病人有傳染性,無法工作,有些人陷入經濟困頓,且很多患者都是弱勢,需要很多支持系統才能堅定治療。
疾管署統計,透過此醫療照護模式能將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治療成功率提高至82.4%,且中斷治療及治療失敗率皆不到3%。該研究成果獲國際權威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刊登,國際對台灣的防治體系大感興趣。
每1名結核病患者的接觸人數約10人,黃彥芳表示,接觸者若遭受感染成為潛伏結核感染者,終生有10%的機會進展為結核病,民眾如曾為高傳染性結核病個案接觸者,應踴躍接受篩檢與治療,免於結核病威脅。(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