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11歲的小欣(化名)從小學3年級時體重快速增加,而家長以為只是孩子在生長,稍微胖一點沒關係,只要長高後體重就會正常了。但是,某次在學校的健康檢查中發現,小欣的肝指數異常的高,讓家長急著帶孩子就醫。
收治病例的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戴季珊表示,問診後才知道,原來小欣每天都會喝「至少1杯」的含糖飲料,又喜歡看電視、滑手機平板,不喜歡運動。BMI指數早已超過肥胖標準,且肝臟有腫大現象,超音波檢查顯示,年僅11歲的小欣已有脂肪肝、肝功能異常、血糖、三酸甘油脂也超標,醫師研判,是因為小欣的體重過重,才會讓肝臟與血糖出問題。
因飲食西化,台灣人喜歡糖飲、不愛運動,因此不論是成人,還是孩童肥胖人口都不低。戴季珊醫師解釋,肥胖也是病,肥胖引起的併發症超過民眾想像,像是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這些都不是中老年人才會罹患,只要體重超標,也可能出現在兒童的身上。
「小時候胖,就是胖」!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資料結果顯示,102年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30.4%,其中男童為34.2%、女童為26.2%。「小時候胖不是胖是錯誤的迷思,小時候胖將來成人肥胖的機會更高,而幼稚園學齡前兒童若是肥胖,將來有2成5的機會是肥胖的成人;如果國小入學時是肥胖體位,將來有4成的機會成為體重超標的成人;倘國小畢業時是肥胖狀態,有7成5機率跟肥胖脫離不了關係。」戴醫師指出。
此外,根據北美小兒胃腸肝膽營養醫學會的臨床診療指引指出,9到11歲的肥胖兒童(BMI≧95百分位)與合併危險因子(中心肥胖、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血脂異常、睡眠呼吸中止或脂肪肝家族病史者)之過重兒童(85≦BMI<94百分位)都應接受脂肪肝疾病的抽血檢驗,避免其他併發症。
戴季珊醫師說,體重過重的孩童,首要工作就是減重,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生活習慣也應採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才能避免脂肪肝、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病可能演變成慢性肝臟衰竭,不可不慎。」戴醫師提醒。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