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症狀不只會手抖,醫師今天表示,一項研究顯示,多數患者都有睡眠障礙問題,常將夢境反應在肢體動作上,像是喃喃自語、拳打腳踢等,提醒民眾留意巴金森病警訊。
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表示,根據統計,全台目前巴金森患者約有4到5萬人,好發於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好萊塢明星麥克福克斯、拳王阿里都是病友,是失智症以外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隨高齡社會來襲,專家推估2030年巴金森病患者恐大增一倍。
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吳瑞美指出,巴金森病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人第一時間常會誤認為是疲累或關節痠痛,徘徊在骨科、復健科,甚至尋求中醫、坊間民俗推拿療法等,從察覺到確診常花上2年時間。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陸清松表示,巴金森病之所以會有的動作障礙,是因腦內多巴胺分泌不足,導致訊息傳遞紊亂,大腦便無法正常的指揮肢體完成日常動作。
吳瑞美提出巴金森病10大警訊,包括靜態顫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走路碎步、平衡困難、字體變小、面具臉、講話小聲、關節痠疼、刷牙穿衣困難,就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不只如此,近期一項調查221名巴金森病患者的研究也發現,患者即便每晚待在床上7.2小時,但實際睡眠僅5.9小時,不僅睡眠品質不好,更會將夢境反應至動作,出現喃喃自語、拳打腳踢等狀況,容易傷到枕邊人,但隔天起來卻一點印象也沒有。
吳瑞美強調,巴金森病目前雖無法治癒,只要遵照醫囑治療,仍可像慢性病一般,保有一定生活品質,現有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手術、語言治療、物理治療等,但是病程進入晚期,疾病控制恐面臨挑戰,除了舊有外科手術療法外,今年最新核准使用小腸灌流治療,嶄新的給藥方式,未來可望嘉惠更多病患。(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