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研究和內政部人口統計推估,民國120年全國失智人口將成長到46萬人,相當於每100人就有2人失智。有些人覺得自己年紀大經常忘東忘西,懷疑自己是不是失智,神經內科醫師指出,通常會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沒有失智,頂多只能算是健忘。
失智和健忘 差在能不能回想起該記得的事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鄧鐘泉指出,一般人可完成的日常生活事務,隨著年紀變大,執行速度變慢或完成度稍差,但仍可做到自己要做的動作,這種情況算是正常的老化,健忘就是其中之一,例如開冰箱拿東西,打開冰箱瞬間忘記要拿什麼,但是多想一下就會回想起來;如果是失智症,通常不論怎麼想,都無法回想起開冰箱要拿什麼。
鄧鐘泉說,失智症的成因,是體內無法將腦部產生的類澱粉蛋白清除,堆積在腦內形成類澱粉斑、濤蛋白等病理變化,因而產生神經退化症狀,神經退化疾病中,巴金森氏症受影響的是身體的運動功能,失智症受影響的是記憶功能。
三種失智症類型
1.退化型:其中阿茲海默症最多,占6成。
2.血管型:腦中風、小血管病變造成,占2成。
3.其他疾病造成:甲狀腺低下、缺乏維生素B、維生素B12、葉酸、憂鬱症、罹患感染性疾病、血糖過低造成的腦傷、水腦症等。
鄧鐘泉說,失智症早期、中期、晚期症狀各有差異,多觀察即可分辨:
早期:常常想不起來自己要做什麼,連在自家附近也會迷路,忘記要去哪裡、注意力退化、情緒可能出現憂鬱或暴力等明顯改變,生活起居勉強可自理。
中期:對以前發生的事情也記不得,要分辨人、時、事、地有困難,生活作息混亂,會出現幻覺或錯覺,例如把半夜當成早上,想起床吃早餐和出門散步,或是因為在家找不到廁所造成大小便失禁,難以與旁人溝通。
晚期:行動能力差、失禁,多數時間只能臥床,有嚴重的幻想,甚至出現不適當的行為,完全無法自理生活。
「三動原則」延緩失智病程
鄧鐘泉表示,失智症的臨床治療目前仍以延緩病程為主,患者必須配合調整生活起居習慣,有「三動原則」:
1.肢體運動:建議做重量訓練,可以同時避免肌少症,藉著運動保持肌肉的張力、平衡感和骨骼強健。
3.多與人互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避免認知功能和失智症症狀快速退化。
此外,鄧鐘泉提醒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失智症患者,將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避免損傷血管,否則可能造成血管病變或中風。
◎ 資料來源/振興醫院
原文請見:忘東忘西是失智還是健忘?醫曝觀察方法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