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超過「這年紀」罹癌風險高 醫師:帶有「這基因」躲不掉!

記者 蔣志偉 / 攝影 陳儒桓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5/07 22:53
最後更新時間:2024/05/07 23:12

攝護腺癌臺灣每年有超過七千位新案例發生,攝護腺癌如果早期診斷,五年存活率幾乎是100%,但是如果攝護腺癌,很不幸已經造成遠端轉移的話,五年的存活率可能連一半都不到,醫師表示危險因子就是基因,也是發生攝護腺癌高危險群,事實上PSA攝護腺特異抗原,如果指數超過四以上,或是肛門指診發現有異常的時候,就要小心有攝護腺癌的可能,必須積極就醫,進一步評估。

圖/TVBS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攝護腺又叫前列腺,跟男性的健康息息相關,攝護腺癌男性中的發生率是第五名,死亡率是第六名。在台灣每年有超過七千個新診斷的病人,它主要影響中老年男性,目前幾個關鍵因素可能增加罹癌風險,包括年齡、家族史還有遺傳,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相應增加,特別是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更為常見。」

臺北榮總泌尿部科主任/副教授林子平vs.病友王先生:「那我們上次其實手術後,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已經降到一個滿理想0.02水準,所以我們這次算是第二次再測,那我剛剛已經看過,這個抽血的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它又進一步降到0.01,這個在手術後已經是最好的水準。」

聽到醫師詳細解說,鬆了一口氣,今年67歲王先生,前陣子抽血檢查發現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升高,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攝護腺有陰影,懷疑有腫瘤,經切片檢查後,被判定攝護腺癌第二期,目前手術後定期回診追蹤。

 
病友王先生:「就是因為我稍微也做了一點功課,就是也稍微看了一下那個資訊,然後就發現遺傳,也是需要哪些復健啊,我就跟依照就是林醫師的建議,就是依照這些方式去做這樣。」

臺北榮總泌尿部科主任/副教授林子平:「如果有家族史,我們會比較強調早期的偵測,那另外就是過去只靠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偵測的時代,的確是不夠精確,所以我們現在很依賴更進階的一些,診斷工具來做區分,譬如說磁振造影。」

臺北榮總泌尿部主治醫師蔡承翰:「攝護腺癌呢,它在早期往往是沒有任何症狀的,也與所謂良性攝護腺肥大的排尿症狀呢是難以區分,因此呢早期的肛門指檢,以及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篩檢呢,是診斷的不二法門,那特別是就是有家族史的病患,要特別的注意小心。」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如果開始出現症狀時,可能和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差不多,包括尿急開始排尿時排不出來、尿流變細、尿完後滴尿、膀胱無法排空的感覺等。

臺北榮總泌尿部主治醫師魏子鈞:「剛開始跟攝護腺的良性肥大很像,包含一些小便不順啊,尿不乾淨等等的下泌尿的症狀,所以往往一開始會容易忽略,但事實上假設我們的病人,在做檢查進一步的,抽血發現這個指數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偏高,或者是肛門指診有摸到硬塊的話,那可能就要進一步,去做這個攝護腺癌的可能排除的診斷和治療。」

臺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洪健華:「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風險。包括均衡飲食、定期運動,最重要是根據泌尿科醫學會的指引,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可以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也就是所謂的PSA,以早期檢查有無攝護腺癌的風險,如果是對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者,甚至要提早到40歲以上就抽血檢驗。」

林口長庚醫院高齡泌尿科主任/副教授侯鎮邦:「攝護腺癌的患者,現在越來越多了,根據國外知名的醫學期刊Lancet,在2024年的最新研究,在2020年之後全球一年有140萬新產生的攝護腺癌的案例,但是預估呢到了2040年呢,一年會將近有290萬的案例,而且死亡率可能會增加85%。」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攝護腺癌如果早期診斷,五年存活率幾乎是100%,若攝護腺癌很不幸,已經造成遠端轉移,五年的存活率可能連一半都不到,攝護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就是基因,尤其是身上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是發生攝護腺癌高危險群。」

臺北榮總泌尿部主治醫師蔡承翰:「如果我們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也就是PSA它的指數呢?正常值是在4以下,如果指數超過4以上,或是我們在肛門指診發現有異常的時候,我們就要小心有攝護腺癌的可能,就要進一步評估。」

攝護腺癌是臺灣近年發生率快速上升的癌症,五十歲以上男性,應定期接受攝護腺檢查,經由早期的診斷及接受適當治療,提高存活率。
 
 
#攝護腺癌#PSA#中老年男性#健康#診斷#病例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49

0.1205

0.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