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的長者也越來越多,其中巴金森氏症就是屬於盛行率第二高的神經退化疾病,巴金森氏症最主要有四大核心症狀,肢體顫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步態不穩,醫師指出發現家人出現相關症狀絕對不能輕忽,應立即就醫治療!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巴金森氏症它是一個神經退化性疾病,顧名思義就是它是會緩慢退化的,目前我們在市面上有滿多藥物,可以用來控制這些症狀,包含說減緩這個肢體僵硬減少顫抖等等問題,那如果能夠獲得良好的控制,其實對病人生活品質都能有顯著改善,當然到比較晚期,可能有些人對藥物變得反應比較差,或者甚至出現藥物引起的異動症,等等的併發症,這個時候仍然有其它的方式,例如說深部腦刺激等等的手術方式,能夠來進行症狀的治療。」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副教授王嚴鋒:「也有少數是次發性巴金森氏症,是因為中風藥物等因素所造成,如果反覆在基底核發生小中風,可能會產生下肢僵硬、走路不穩等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在藥物方面,如果長期使用某些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止吐藥、治療頭暈的藥或是幫助情緒或睡眠的藥物,都有可能造成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因為走路如果有困難的話,有很多的因素在,當然我們先從比較常見的問題,像例如糖尿病,糖尿病的話很容易合併神經病變,所以你可能會合併有腳的麻啦、痛啦,或是沒有力量這樣子,那當然走路的話,可能就會比較有點困難。」
醫藥記者蔣志偉:「巴金森氏症罹病初期不容易被察覺,許多病患並非典型的主訴,比如說肩膀僵硬、酸痛,走路不協調,甚至病人主訴嗅覺變差、睡眠不好、晚上拳打腳踢等情形,這些都可能是巴金森氏病前兆。」
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李宗霖:「初步自我檢測步驟很簡單,只要把左右手掌打開大拇指、食指連續開合25下來判斷,如果發現動作變慢、速度改變、停頓、打不開或者是開合大小改變,就有可能是巴金森病。」
醫藥記者蔣志偉:「巴金森氏症本身是一個退化性疾病,是不可逆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根據國外統計,巴金森氏症盛行率大概是一千人當中會有1至3人,在台灣統計數據是一萬人之中會有1至3人。」
彰濱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佩翰:「台灣的病患可能在很早期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他是一個巴金森氏症的病人,而延誤了就醫的時機,那六十五歲到八十歲的時候,反而是慢慢症狀嚴重出來之後,我們就追上了國外的盛行率。」
成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造成類似巴金森氏病的疾病,但它基本的病因是源自於腦部的一種,叫做所謂的多巴胺的神經元缺乏所造成的。」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動作變得緩慢肢體僵硬,或者是肢體出現,或者是出現靜止性手部或肢體顫抖,那有出現這些症狀,就有可能暗示是一個早期巴金森氏症,但相關的診斷還有一些鑑別診斷,仍然需要透過專業的神經科醫師評估。」
醫師提醒,罹患巴金森氏症,務必定期回診,也要搭配復健物理治療、運動等,都是很有效的治療效果,巴金森氏症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與三高一樣,必須規律服藥,學習與疾病共存,不需過度悲傷,積極治療!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