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發現,較高的血壓值及較慢的內頸動脈流速與認知功能衰退有關。專家指出,民眾可能會忽略高血壓對認知功能的損害,應積極防治三高等慢性病且多運動。
血管會隨年齡上升而老化,血管硬化與伴隨的高血壓是血管老化的特徵之一。過去研究已經發現,在老年族群中,較低的舒張壓與較高的收縮壓都與認知功能障礙有關。不論是血管型失智症或阿茲海默型失智症都與動脈硬化有關,共同機制可能是灌流不足。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紹源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團隊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出現較慢的總頸動脈流速時,發生缺血性中風的可能風險較高。延續過去研究,團隊希望探究頸動脈流速和認知功能衰退之間的關係。
研究團隊針對1684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民眾進行收案,分析血壓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也分析內頸動脈流速當中的尖峰收縮流速與末期舒張流速,並採用簡易認知功能量表評估受試者的認知功能。
莊紹源表示,研究發現,收縮壓與認知功能表現呈現負相關,即血壓愈高者,認知功能表現愈差;另一方面,內頸動脈流速較低者(PSV< 60 cm/sec與EDV< 27cm/sec),認知功能表現較差,比流速較高者(PSV>68 cm/sec與EDV >32 cm/sec)增加5到7成認知衰退的風險。
研究團隊進一步使用進階的認知評估工具也發現,較高的內頸動脈流速與較好的短期回憶能力有關。
此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19年心血管醫學領域重要期刊美國高血壓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期刊編輯邀請美國學者撰寫評論指出,此研究著墨與高血壓相關的認知功能衰退、血流(blood flow)與灌流(perfusion)不足,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升血流流速與血壓控制,可能是預防或是延緩認知功能衰退的方法之一。
參與研究的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在記者會表示,腦部血流主要由頸動脈供應血液,維持好的腦部功能需要好的血液循環。如果頸動脈流速比較低,大腦的循環可能比較差,意即腦子裡面的血管可能有些問題或活動性較差,也會影響神經細胞的功能活動性。
王培寧表示,目前許多健檢都有包含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了解有沒有狹窄、流速狀況。頸動脈狹窄的高危險群包含代謝症候群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以及有抽菸習慣者,應設法控制相關風險因子。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熊昭則表示,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認知功能衰退是高齡社會產生健康照護需求的主因之一,且認知功能衰退目前仍無有效藥物可以治療,民眾需及早預防並降低罹病風險。
熊昭說,美國預防失智的指引其中一項就點出高血壓的控制,尤其中老年者以藥物控制高血壓很重要。過去民眾多關注控制高血壓是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但高血壓控制對認知功能也至關重要。
此外,熊昭也說,除了積極控制慢性病,國衛院另一份研究也發現,老年人若從事由運動指導員或復健師客製化的延緩失能運動方案,可降低27%的認知功能衰退及25%的死亡風險。
莊紹源建議,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可提供民眾預防缺血性中風與認知功能衰退的發生,及早進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