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已開發國家,都面臨著少子化的問題,但作為女性的「生育自主權」卻鮮少被討論。美國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以導演個人,即便不想生、家裡也沒要求,卻仍面臨來自社會的各種壓力出發,講述多名同樣「自願選擇不成為母親」女性的生命故事;這之中,有人因在電視節目公開宣布不生孩子,而付出代價;也有年輕女性想要做結紮手術,卻處處碰壁。回看台灣,生育率持續低迷,公視的映後論壇上,來賓點出,經濟壓力、教養問題、家庭與工作難兼顧,都是不願生育的眾多原因之一。
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沒有人會不想要小孩。」
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沒這回事。」
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噢,這我比你更懂。」
女性生兒育女,是生命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但真的天經地義嗎?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女性大聲說出自己「不想生孩子」的心聲。
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就像爸爸說的,可能是你們太自私。(不,我不認為是這樣)。」
包括這名早在1974年,就在美國電視節目上,公開和公婆宣布自己不生孩子的女老師,沒想到卻引發極大的反彈。
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隔天我丟了教師工作,因為我的任性,而且想當然,我一定很討厭小孩。我開始收到死亡威脅,連我小狗的生命也受到威脅,真是令人震驚。」
還有這名在全美首間女子學院,開設大學首門「無子女生殖正義」課程的教授。
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在美國和世界各國社會學課程,很常見到關於女性和生殖的課程,但這些課程很少會提到不生孩子,因此我這堂課全是關於不要生育。」
長久以來,社會把女性與「生育」緊緊綁在一起,將「母職」作為責任和命運強押在女性身上,不只等同宣判無法生育的女性失去社會價值,甚至可能進一步導致婚姻變調。
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你感到心痛,而且心力交瘁,因為你打從出生就被設定要成為母親。我從來沒有如此沮喪,接著我丈夫說他想離婚,還真是時候。」
有些人是想生孩子生不出,有些人則是堅決不生。不過如今儘管醫療進步,已經擁有多種避孕方式,若是單身或未生孩子,可能仍無法如願進行絕育手術,這名19歲的女性,兩年來到處碰壁。
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我聽過35歲或甚至年紀更大的女性,因為太年輕而被拒絕(結紮)。這是什麼樣的世界?35歲成人還被認為太年輕,而不能為自己做決定。」
美國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My So-Called Selfish Life),導演早在高中就知道自己不想生孩子,透過拍攝多名同樣「自願選擇不成為母親」的生命故事,來探討「母職角色」帶給女性的種種困境。
紀錄片《我所謂的自私人生》:「女性會覺得她們錯過了什麼,這個訊息是從各層面滲透到文化裡,不是只有父母親對女性這麼說,雜誌對女性這麼說,生育專家也對女性這麼說。如果你40歲了,還沒有考慮做試管嬰兒,或者冷凍你的卵子,那你就錯過生命重要的部分。」
女性婚嫁、生育、共組家庭,這樣單一的人生劇本早已不合時宜,年輕人不生小孩似乎已成為趨勢。回看台灣,新生兒人數連續3年負成長,出生人口更在去年降至13.9萬人,創下47年新低。
映後論談《不生小孩就是自私嗎?》/與談公民 Debby:「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我也不會覺得流產了、沒有小孩是一個遺憾,我覺得我這樣講可能很多人會罵我。//假設我今天又有了一些外界的壓力,要求我來生小孩,我覺得我會比以前更堅定,我就是不想生。」
公視的映後論壇以《不生小孩就是自私嗎?》為題,邀請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以及8位公民來賓,探討女性生育自主權。談及不生孩子的原因,現場公民點出除了大環境的經濟壓力、家庭、工作難兼顧以外,孩子的教養問題也是種種考量因素。
映後論談《不生小孩就是自私嗎?》/與談公民 敏敏:「現在的工作,如果是大人都已經覺得雙薪家庭背房貸有負荷,工作有壓力,我回去要教養這個小孩,那他需要一個穩定的大人跟愛,那這時候我們的心裡內在的能量,有機會去好好的陪伴他們嗎?」
映後論談《不生小孩就是自私嗎?》/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 徐書慧:「的確這個世代,它讓我們感受到很大很大的壓力,那個不僅僅只是我的父母,或我的師長、我的長輩,對我們有什麼期待,而是整個社會的驅動力,就是會不停的提醒我們(父母)要達到某個標準,好像才會成為這個社會認同。」
隨著時代變遷,女性生不生孩子,應不再被視為義務,而是生活選擇之一。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