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老師,幾十年來耕耘於地球科學與氣候變遷專業,於本專訪,他將與CSRone讀者們分享,台灣在氣候變遷下面臨的水資源風險,以及企業們擔憂的氣候情境風險。老師也將提供面對可能的氣候情境,可以有怎麼樣的思考,並提供自然解方之一,最後老師也特別針對台灣經濟的重要角色──中小企業提供4個行動建議。
2016年從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退休的汪中和老師,雖已退下崗位,但對於環境科學的熱情與鑽研從未減退。CSRone團隊有幸邀請到汪老師,請益CSRone讀者非常關切的極端天氣對臺灣水文和環境影響的問題,期待能提供企業面對氣候異常的思考方向與因應解方。
個人永續編年史:從古至今,從水文到氣候
1980年代,汪老師在美國深造時,專精於古海洋學的研究,而此學術主題延伸到臺灣、南海,同時受工業技術研究院之託而遠至澎湖,專研於水文分析與地下水位的變動。
於此時,汪老師察覺了臺灣水資源面臨的風險,其中格外嚴重的狀況是:1. 地下水位極低 2.使用的地下水年代已相當久遠,也就是說我們不斷透支著2萬年前的化石水(封閉在地層內部的水),此一透支行為對雖可再生但有限的地下水資源而言,就可能造成地層下陷而使地區更易淹水。故自1993年起,開始專注於臺灣水文的研究與探討。
在水供需入不敷出的狀況下,加上地下水的抽取超量(地下水的安全使用量是總供水量的20%,可是目前已超過30%),即有可能導致地層下陷的危機。對於水資源的解方,汪老師也提出幾項關鍵點:1. 首先台灣得天獨厚,有絕佳的綠色水庫──中央山脈、2. 北中南各地的水庫、3. 生態工法──例如海綿化透水鋪面的相關功能、4. 再生水、5.合理的水價 。
2001年,納莉颱風席捲了臺灣,帶來的極端降雨造成北臺灣嚴重水患,並重創各產業幾十億元損失。時任於中研院的汪中和老師表示,當時中研院地球所地下室的研究室也整個泡在水中,這不僅是一場災難,更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次警告——一個環境與氣候變遷深度交織的大問題。
納莉颱風讓汪老師轉而研究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因為氣候變遷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未來議題,而是一個當前迫切需要應對和解決的問題。
企業永續營運:人與地是否準備好因應方案了?
2015年時永續界重要里程碑《巴黎氣候協定》於COP 21 簽署,由各個國家訂立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全球致力限制升溫小於攝氏2 ℃,理想在1.5 ℃ 以內。汪中和老師表示此一協定將減緩氣候變遷一躍成為企業責任,也讓各界協力討論各種減緩與調適作為。
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更應該在氣候變遷問題上承擔更多的責任和行動;而從另一個企業永續營運的角度來看,環境與人(社會)息息相關,企業營運最重要的「人」與「地」,都會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如果你的工廠在會旱澇頻發的地方、會發生地震的地方、會被海平面上升淹沒的地方,哪還談得上經營?」汪中和老師很直接地說,更指出臺灣作為依賴進出口的國家,若海港因海平面上升而失能,企業是否準備好Plan B?
對此,汪中和老師也提供企業2項思考重點:
● 選擇營運地點:透過執行「情境分析」,了解營運據點是否會受到水災、地震、海平面上升、水資源缺乏等影響,最重要的是──如何因應。
● 保護人力資產: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要了解員工是否會遭受氣候變遷衝擊,而衝擊的程度有多大,並提供協助。
永續解方之一:生態工法與案例介紹
面對永續議題有許多解方,有人為解方如負碳技術、有自然解方如森林碳匯,而此訪談中,汪中和老師也提供了從自然中習得的解方之一「生態工法」。生態工法泛指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落實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減少破壞自然環境。而臺灣在此工法上也擁有一項獨家技術,甚至廣傳至國外,而發明者甚至在COP 22時受邀至締約國展覽區發表了臺灣企業演說,此一工法即為「JW生態工法」。
JW生態工法由國人陳瑞文先生發明,透過設計過的材質鋪設的地板,目標是打造「海綿地板」,也就是能讓雨水落至地面時能直接滲透與過濾,等到第三層地底吸收雨水後,便能成為涵養地底的生態系統,不但可以解決淹水與乾旱的影響,還更進一步解決臺灣的熱島效應、碳減排問題。此一工法受自然啟發,運用創新思維,突破傳統混泥土鋪設之道路,不僅達成多重效益外,也揭示了文明發展與永續發展能並行不悖地成長。
一顆星球,一個未來:給中小企業的四個建議
每個永續解方適用於不同規模、不同資源的企業,上述提及的JW生態工法是其其中一種永續發展方式,而汪中和老師也於訪談時,談及佔臺灣經濟九成的中小企業可先作為的方向:
● 指派專責人員:執行永續專案受法規、內部資源、產業趨勢等個因素影響,企業需投入專責人力擬定策略、執行專案,並且由上而下支持專責人力。
● 聚沙成塔:永續不會是個人戰,與其他企業或產業公會聯手,除了凝聚資源外,也能了解自己在產業中的哪個位置。
● 了解未來風險:回扣前述,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都需要思考的重點即是「風險管理」,當了解未來可能面對的最大衝擊後,才能擬訂優先投入資源的作為,這也是國際框架GRI 2021改版準則中,強調的先評估衝擊、再鑑別重大主題概念。
最後汪中和老師也鼓勵CSRone團隊同仁,即使身處不斷有極端天氣、氣候行動失敗的世界,仍應放眼光明處並起身行動,因為我們世代都生活在地球上──一個以身哺育人類的星球──也是我們未來持續生存之地,不是為誰,而是為自己的生存努力。
《我們共同的未來》:「永續發展是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本文獲「CSRone 永續智庫」授權轉載。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