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人類與智慧機械共處共生,產生感官身體的科技延伸


發佈時間:2018/11/14 15:03

「超機體」講述著人類連結人工智慧,透過協作機器擴張增強本身感知,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除了邀請國際重量級六組作品展出之外,更邀請了台灣六組藝術創作者以人類為範本,討論不同感知是如何達到擴張的可能性,進行全新創作,作品以六感分類,包含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心覺,藝術家透過與產、官、學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或失能,並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再現夢境,進行一場他人之夢的旅行 《視覺》

 
 
趙品函的VR影像作品《第一個夢》談論視覺之主題,作品改編自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於1993年發表的小說《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內容講述1905年於瑞士專利局工作的愛因斯坦,在撰寫三篇重要論文期間所做的夢。使用VR作為不同於以往的時空乘載載具,提供了有別於傳統影片的影格與單一視角的傳統敘事方式,利用VR造成觀者的生理錯覺,使觀者意識進入VR內容,透過物理世界對時空的專研,與文學筆下天馬行空的書寫,將觀眾的感官拉進愛因斯坦的夢中,使觀者如同體驗真實夢境般地在不同的時空狀態翱翔,透過全景紀錄與全景再現,人們如何試圖再現夢境,探討當你能夠進入另一人的夢中,是否我們可以透過VR進行一場他人之夢的旅行。
流行歌以聽障者的感知解讀演繹,將呈現什麼樣貌?《聽覺》
 
黃大旺的作品《逆向手語歌》,創作起源來自於近期內發生一起無聊青少年,以語音訊息灌爆聽障舞團臉書粉絲頁的事件,在網路上引起鄉民的群情激憤。受到這起事件的啟發,黃大旺企圖喚起大眾關注聽障人士,使用手語在社會上面臨的阻礙與問題,作品以手語揮舞時產生的聲響變成一種聽覺話語的表達,反轉手語表達上的主客關係,將流行歌直接從聽障者的立場去解讀演繹,將呈現什麼樣貌?過去的手語歌,多半伴隨著大量的舞蹈動作,由於改編成手語歌的流行歌曲本身詞曲就已相當簡單,手語只是跟隨曲子的節奏表現歌詞,此作品則是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聽障協會合作,讓聽障者將「逆向手語歌」引用的歌詞轉換成手語,再依照歌詞長度將手語轉錄成長短不一的語音訊息。觀者將看不到手語示範者的身體動作,並且無法單就視覺上的線索得知這些歌曲的名稱與旋律,在視覺上也只有語音訊息的圖像,參觀者戴上展場提供的耳機聆聽語音訊息,除了周遭的雜音以外,只能聽到手語過程中產生的拍打聲,在一片茫然和疑惑中,重新思考一般群眾對待聽障人士,在當下社會需要承擔之責任。
 
探索視覺之外的藝術體驗可能性《觸覺》
 
 
胡縉祥及蔡秉樺的互動體驗裝置作品《Upload not Complete》與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合作,探索視覺之外的科技藝術體驗可能性。作品文本取自於團隊2017年新媒體跨域展演《CyberCube》–人的意識上傳至數位空間之過程,此階段人的意識已融合於數位空間,意即人可感知數位空間中的所有虛擬物件,當民眾進入這個混合虛擬的實體空間,透過風力裝置及觸覺穿戴設備來體驗與感知作品,藉由此種觸覺互動體驗形式,重塑民眾過往對於科技藝術之認知,同時也開啟視障者對於藝術美學新的想像,「當視覺感知已經失去的狀態,人們是否還能透過風、聲響、振動等觸感與音感,來認知身處的空間?」體驗者用非視覺感官感受媒體藝術,創造一個電腦能夠完整知道體驗者在空間中位置的數位空間,讓體驗者去聽、感受振動,來認知空間。
 
運用大數據分析出屬於你的情緒味道?《嗅覺》
 
曾鈺涓和林豪鏘的作品《你今天的味道是?》談論嗅覺之主題,與香料香水實驗室合作,用〈珍的日記〉作為分析文本。文本來自於每日固定時間,程式自動搜尋以Jane為名的帳號的Twitter文字,將其節錄並集結,分析其關鍵字,透過程式運算所產生的情緒定義,所創造出專屬的情緒味道,思考象徵情感浪漫的氣味,透過程式運算所產生的情緒定義,並進而產生的實體氣味標散於實體空間,是否仍具有其獨特魅力?由這個分析社群網路之行為所共創產生的味道,談論網路時代資訊的多變性、虛幻性與不確定性。
 
跟機器人討論並共同創作繪畫,會創造出什麼意外?《心覺》
 
陳依純的作品《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談論隱形的第六感心覺,與《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共同合作,運用高階機器人,與其共同討論如何創作一幅繪畫,在對話的過程中找尋機器運算的隨機與不穩定性,經過精密與細膩之往返回應,在畫圖的過程中,也同時正在與機器人進行一場藝術認知的圖靈測試,思考人工智慧與人之間的距離。
 
這件作品是要向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之經典作品致敬,藝術家首先跟機器人解釋甚麼是繪畫,再透過高智慧機器人的反饋,訴說甚麼是繪畫,如果能一起創作一件作品,它想要畫的是什麼?而藝術家想畫的是什麼?藉由討論,再將畫作產生。當然也許會有許多意外的插曲,但那些插曲的空間可能也會產生更多火花。在彼此的對話中試圖去尋找一種對話空間,讓藝術家能夠藉由對話去重新思考繪畫,而再次產生新的繪畫方式。
 
我們冀望未來的科技更加智慧便捷,卻不斷將高端科技使用在軍事武力,我們是否能跟機器人討論繪畫和哲學?又如何在未來的世界,達到人和機器人共處共創?而不是討論誰取代了誰,誰又必須將誰毀滅的恐怖幻境。
 
你品嚐的是味道,還是影像和文字?《味覺》
 
 
許惠晴的作品《失•語》談論味覺之主題,以行為藝術的表現讓口腔反覆咀嚼與噴射的動作,勾連出發話者本身亦在群體中吸收既定的價值體系,將這片段式的「腹語」灌輸於外,鏡頭上捕捉到舌燦蓮花下話語的繽紛風景,好似由盒子裡狂奔而出的喃喃片語,化為作品的景觀之一,藉由身體展演與藝術家自我的現身獨白,擴充觀者之影像觀看經驗,除了成為美學思維的沉思,更傳遞濃厚的精神性身體概念。
 
人的嘴是一個複合功能之器官,掌握「吃」之外也用來「發出聲音」產生出語言,因此作品討論吃與出聲兩者之間矛盾的那一刻,這個矛盾也與味道轉化成視覺文字息息相關,如資訊時代人們在社群網站打卡拍美食之行為,味道已經不是重點,反而文字照片才證明了這個味道的好壞。言語之於人蘊含著強大力量,教育藉由言語手段作為教化者行為蛻變的催化劑,人類以言語傳遞訊息,話語便是思想的延伸,那延伸有著精神性的介入、影響、改變等行跡,等同隱喻著一種攻擊性的行為。
 
六組藝術作品 思考下一階段人與機械之間的關係
 
六組藝術作品關心的主題與媒材皆不同,但都是思考下一階段人與機械之間的關係,而藝術家也扮演著智慧機器與社會之間的節點,讓智慧機械用軟性的方式與社會接觸,使目前人工智慧尚未成熟的當下,先一步思考人類將面臨的問題,也假設了我們將面對並非賽柏格(cyborg)使人體改造成超人之未來,而是人類將與智慧機械共處共生,產生感官身體的科技延伸,是此次展覽《超機體Trans-robotics》需要探討的核心。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 Trans-robotics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魯迅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策展人
羅禾淋 He-lin Luo
活動資訊
2018.11.22 (四) - 2018.12.01 (六) 10:00-18:00免費入場
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33

0.0385

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