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13個王朝,有10個朝代選在西安作為國都,因此古文物的數量幾乎是全國之冠,目前登記在冊的文物據點,也佔據了整個城市一半以上的面積,凡是被確認有古文物存在的地方,就得被列為禁止開發區,這也使得住在區內的居民,一磚一瓦的變動都受到限制,生活水平與年收入跟住在城外高樓裡的鄰居相比,整整少了數萬塊人民幣,仿若兩個世界!
西安文物考古技工魏哲輝:「這是一個典型的唐墓,因為唐墓跟漢墓不同的唐墓有甬道,墓形一般比較小,而且典型刀把墓,這就是屬於唐墓典型的特徵。」
小心翼翼地保留最原始的樣貌,這座唐朝古墓周邊圍上防護欄,還有24小時的監控設備盯哨,禁止閒雜人等擅闖考古重地。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員崔建:「出土的文物大概有一千餘件,種類包括陶器、青銅器還有鐵器,種類比較多,所有的這些工程建設,都要等我們全部的考古發掘工程結束之後,才能繼續開展。」
這是西安有別於其他省份的明文規定,任何工程要挖下第一鏟之前,都得先報請文物部門探勘。
西安市文物局考古處長唐龍:「西安市主城區有400多平方公里,其中200多平方公里都是遺址區,面積非常大,等級也很高。」
西安目前登記在冊的文物據點就多達3246處,等於佔據整個城市一半的面積,想蓋一條地鐵,穿越過的地方,都是價值連城的千年古城!
西安市地鐵總工程師康佐:「比如說像我們這個八號線,就得避開咱們的漢長安城遺址,咱們的11號線就得避開這個阿房宮遺址。」
地鐵工程被認定難度最高的,就是明城牆下方!
西安市地鐵總工程師康佐:「我們從永寧門的兩個城門洞下面下穿,從鐘樓的兩側進行繞穿,從北門也是繞穿兩個城門洞下去,採取加大埋深。」
所謂加大埋深,就是地下15公尺開始往下計算,才是地鐵可以開挖的深度,不只要挖得深,就連鋪設的鐵軌也必須是能消減七成能量的特殊減震材質,於是單單從南門到北門再到鐘樓這一段,繞穿工程超過三千萬人民幣,完工之後,每年還得體檢一次。
勘查研究院工程院長錢春宇:「現在我們就是用地質雷達,這種無損探測的方法,來對鐘樓的台基做一個全面的體檢,簡單的說,就是跟我們醫學裡面做CT一樣的。」
開發成本高昂,維護費用更不便宜,因此在西安,一但被貼上古城遺址的名牌,政府單位沒出手,百姓也動不了!
附近居民:「以前我們在這輕易不來,這邊太亂了,這邊環境不好,太亂了!」
最後有些遺址淪為荒煙蔓草的命運,就以這塊隆起的高臺來說,如果沒有這一排字註明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恐怕沒人會知道,2千多年前,張騫是打從這裡出發,一路向西,才開啟了絲綢之路。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保護所長甘洪更:「因為漢長城遺址的存在,在這折了好幾折,這一折,政府就光修二環,就付出了很多的經費,而西安的財政不是很好,包括我們西安修的三環還有繞城(高速),均避開了漢長安城遺址。」
所有的建設繞過漢長城,因此城外是高樓,城內是農莊,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列為禁止開發區,而這塊區域仍然住了10萬多村民,出門賣力地踩著三輪車,他們跟住在城外高樓的鄰居相比,年收入整整少了數萬塊人民幣,地方政府試圖進行整體搬遷安置,但是礙於經費,進度緩慢。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保護所長甘洪更:「當地政府花了過百億了,這個負擔是非常大的,而且對於這個區級財政,幾乎把它已經拖得差不多了。」
中國歷史上13個王朝,有10個朝代選在西安的漢長安城裡作為國都當年最繁華的區域,千年之後是荒涼的邊陲,遺址保護與城市開發之間,還在摸索著平衡點。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7/06/22 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