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白棉花背後血淚 黑奴、童工勞役採集

2017/03/02 22:19

紡織產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從勞工密集轉變為機器化,自動化的生產消費者也越來越重視自己買的衣物是不是來自血汗工廠,但當中的重要原料棉花,還是很難跟奴隸制度脫鉤,從美國黑奴一直到現在的烏茲別克,純白柔軟的棉花背後卻有看不見的血淚史。

 


棉花田裡被迫勞役的黑奴每天從早做到晚,還要忍受白人雇主的剝削虐待。

紀錄片片段:「是什麼讓棉花如此值得嚮往,形成一場完美風暴?」

關鍵就在1793年,一位名叫伊萊惠特尼的發明家發明了軋棉機,讓原本難以去除的棉花籽三兩下就能剝除。
 


紀錄片片段:「在1790年代美國最早期的經濟作物,像是菸草耗盡了土壤養分,價值也大幅減少,同一時間大英帝國的紡織產業正蓬勃發展中,國際間興起一股對棉製衣物的龐大需求,伊萊惠特尼的軋棉機恰好提供了全球經濟機器的馬達 。」

原本以為這新發明能夠減少採收棉花所需的人力,沒想到卻是反效果,這代表著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更大量的生產 供應棉花,就等於能賺更多的錢,每一個人都來分一杯羹,北方的銀行家還有在紡織產業的人、擁有船的富人,想要運輸這些棉花每個人都在這塊大餅中分一杯羹。 

棉花突然間成了炙手可熱的白色黃金,在美國南方土地上迅速地紮根,這樣的景觀到現在都還看得見。高空俯瞰一大片的白色棉花仍佔據了廣大土地,當時為了種植棉花,來自英國的商人趕走了原本住在這的印地安人。

紀錄片片段:「如果我們是在歐洲人移入之前飛過這片田地上空的話會看到大片的玉米、豆類、樹林以及南瓜田,但在第一批的英國人移入後他們把樹都砍掉,全都改為種植棉花 」

商人們則需要更多黑奴來淘金,黑奴人數在1800年約為100萬人,到了1860年增加到450萬人,生產的棉花總量更是暴增了51倍,也讓當時的美國成為棉花出口大國。儘管現在美國的棉花採收已經全面機器化,但棉花田裡的奴隸制度,並沒有就此絕跡只是換了個國家。

位於中亞的烏茲別克是全球棉花的第五大出口國,但這些棉花怎麼來的你恐怕很難想像。原本應該要念書的孩子卻是整天在棉花田裡採棉花,而且還是政府規定的,不只是學生,學校老師、醫院的醫生護士、不管你是什麼行業只要接到政府的徵召令,都得乖乖的到田裡採棉花。

人權組織成員:「想像一下,他們把80名有時候是100名原本是醫生卻來當採棉花工人的人安置在一間體育館裡,他們就睡在這裡面。」
 


在每年八九月要採收棉花時,烏茲別克政府就會在全國徵召約100萬人強制大家放下手邊工作 ,學生也不用去學校就去田裡工作。

學校員工:「成年的公民們不管你是大學畢業還是老年人,60或70歲的老年人(都要採棉花)。」

烏茲別克民眾:「比方說你到一間診所結果護士和醫生都不在,全部都去採棉花了。」

如果不配合的話可能會被解雇或者是切斷水電供給,不只有政府強制的命令,先前更有媒體踢爆年僅5歲的小朋友也必須到棉花田裡當童工,純白棉花背後的血淚故事說不完…

◤2024史上最熱一年◢

👉地球發高燒台灣未來冬季恐歸零?

👉半顆高麗菜破百,極端天氣惹禍

👉這4電器吃光荷包!教你省電祕訣


更新時間:2017/03/02 23:3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