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新聞
川普雖然當選,但得票少於2012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MittRomney),希拉蕊輸得很慘,歐巴馬4年前勝選的得票數比她還多460萬張,這場讓許多人震驚的選舉結果如果只從投票率與兩黨候選人得票差距來看,似乎不突出;但從14個搖擺州對比其他非搖擺州的投票結果則可以看出關鍵的差異。
搖擺州投票率高於非搖擺州
從合格投票年齡人口計數,美國這次大選的投票率只有51.2%,是自2000年以來最低的一次,比4年前歐巴馬競選連任開始下滑的投票率53.5%還低。比較選前被各方列入的14個搖擺州,川普在這些州總計得票率48.2%,對比非搖擺州的46.4%表現搶眼,相反的,希拉蕊在非搖擺州得票48.2%,但在搖擺州則降到46.8%。另外,即使16年的整體投票率明顯下降,在14個搖擺州的投票率卻出現上升,對比兩次投票總數,今年增加了2.8%。
細看14個搖擺州的投票結果,真正關鍵的在4個州:佛羅里達州、賓州、威斯康辛州與密西根州。這些州合計選舉人團票數是75票,約占當選必須的270票的3成。這4個州是兩人的決戰地,兩人的得票差距非常小,川普贏最多的不過1.2%,可見贏得多麼驚險,這次民調失準是大問題,為什麼會如此?從分析投票率與投票總數,我們知道美國社會沒有面臨劇變,民主、共和兩黨選民都趨於冷淡;然而在搖擺州,民主黨選民更趨消極,共和黨選民相對積極,拉大了差距,從整體選民投票參與觀察,共和黨呈現小幅萎縮,民主黨則進入大退潮。然而,絕大多數民調模型為什麼沒有凸顯低投票率對大選勝負的決定性意義?也就是對執政黨而言,高於5成5的投票率,可能是連莊勝選的充分且必要條件,而非全美民調贏3-4%就有機會獲勝,我們必須考慮美國選舉制度的特色才能解釋民調準確度與投票率的關係
民調未考慮民意退潮的速度
這個制度使得整體結果無法從部分加總起來而得到正確預測。更致命的是,支持民主黨/歐巴馬民意的「退潮速度」就算可以預估,現今仍然沒有民調把投票率變項放進預測模型。加上民主黨選民不如共和黨選民凝聚,他們投票意願分布比較分散,相對高的投票率,才可以把這群比較離散的人大部分動員起來。兩黨在初選早期,多數人認為一六年大選並不令人興奮,因紛紛表態參選的,不是政黨內老面孔,就是在政見上走偏鋒的。直到民主黨確立桑德斯(BernieSanders)與希拉蕊對陣,共和黨出現一枝獨秀的川普,選情才熱起來。最後,民主黨初選被黨內建制派(柯林頓夫妻又是這個建制的代表人物)牢牢掌控,桑德斯因此出局。但共和黨建制力量卻被川普辛辣、直接、口無遮攔橫掃而落敗。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50期〉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16/11/16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