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動還是過動?為何越管教,孩子越靜不下來?親子作家解答...

作者 愛在三采

2017/01/06 17:00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啊你是有病喔!?

同事問:「過動症是不是罕見疾病啊?妳家小孩真讓妳辛苦!」

聽到這兒我差點沒暈倒:「我的媽啊!那一點都不罕見啊,而且根本也不是病耶!」

同事說:「可是大家都說那是病啊!」

我說:「我可以證明過動症一點都不罕見,因為其實你也是耶。」

同事說:「我哪是啊!!我才沒病咧!!!」

我說:「你上星期開會的時候打瞌睡喔,而且我知道你根本沒在聽客戶講話,還一直偷看FB。」

「別忘了,你前天把傘忘在星巴克,傍晚回家時沒傘還得跟我借,哈哈。」

同事說:「我這也算病啊!」

我說:「看吧,我就說過動症不是病,它只是一種人格特質,一種不甘無趣的人格特質囉!」

另外一個同事也插話了:「誰開會都會恍神吧?上班也是啊!一天坐九個小時,屁股痠死了,老傢伙們好像有講不完的無聊大道理,工作又乏味,打報表討厭死了,寫那些討好客戶的沒水準文案更是無聊透頂,寫完我自己都快吐了,那些廣告根本是騙人、騙鬼、騙自己!」

「而且整天趕趕趕趕,總有一輩子趕也趕不完的Deadline,遇到這種狀況,是人都會想偷滑手機、都會想起來走走,或是去誠品逛逛喝杯咖啡,才能保持腦袋清醒啊!」

我說:「所以大人開會的時候很無聊,大人上班的時候很無聊,老闆、客戶給了你們無聊的工作,你們很無奈,大人的種種抱怨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小朋友上課的時候很無聊、整天被關在教室一動也不許動很無聊、死背課本的時候很無聊、考試的時候很無聊、每天回家都有趕趕趕,趕不完的作業還是很無聊,這樣的症頭到底跟你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小朋友連抱怨的資格都沒有,他們一抱怨就被嫌不乖了。

為什麼大人這樣沒病,孩子這樣就有病呢?

●法國幾乎沒有過動症?

其實人類就是動物,動物就應該在大草原上奔跑;尤其是幼齡的動物,他們特別好動,無法對冗長、乏味的事物專注過久,也特別容易受到新鮮的事物所吸引。

但是現今的社會只給了孩子水泥叢林的環境,未曾提供任何允許奔跑、跳躍的場所,當孩子到了學校以後,每節只有10分鐘下課時間,說到這10分鐘,光是從教室跑到操場來回就要扣掉2分鐘了。

童年最需要的跑跑跳跳,是被我們大人剝奪的,於是越不動,越不能專心;越限制,越想掙脫限制;越多規範,就越多過動症。

曾經在「過動在不在?」的講座裡,聽到李佳燕醫師提出一項非常有趣的數據,法國的孩子是沒有過動症的,比例低到近乎於零,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每個社會看待孩子的標準不同,有的國家允許孩子當孩子,於是他們願意理解童年裡的各種行為。而在某些文化裡,則很希望孩子一出生就是個知書達禮的大人,跳過嬰兒、幼兒、兒童與青少年的階段直接來到大人的世界,他們被要求不吵、不鬧、不亂動、不調皮、不奔跑,乖乖坐好、乖乖聽話、乖乖讀書、乖乖寫功課、乖乖專注、乖乖服從大人的每一句話,不願意提供學習社會化時該有的時間歷程。

這樣的社會雖然生下了孩子,卻完全不希望孩子造成大人的任何負擔,若能生出一個機器人,更是再完美不過。有趣的是,越是規範重重、控制多多的國家,兒童過動症的比例往往越是高得驚人。

●框架其實是一種依賴,拆了它,讓孩子學會靠自己

深入了解共學團體之後,迷路眼睛裡散發出亮晶晶的光彩,那裡沒有死背書,沒有死記標準答案的僵固,也沒有選擇題與是非題的框架,一切得靠自己找出結論,所有的課業都是報告、申論與實務操作形式,這完全合了迷路的脾胃,非常切合他擅長發想又愛創造的體質。

迷路說:「他們的『國語課』跟我們的不一樣耶!」

我說,那是因為你之前上的是「國語課」,新學校上的是「文學課」。

當教育層次完全不同,重點就再也不是記記生字與生詞,或背背修辭大法(引用、轉品、借代、映襯、排比……)那般表淺的事了。

在那裡,老師帶著孩子深入文字背後的涵養,體制裡我們死記的是課本,體制外的他們,陪著孩子深入理解宋詞的意境,讓孩子欣賞世界文學的美好,他們重在深刻閱讀之後的思辨,重在哲學層面的啟蒙,容許孩子們提出自我觀點並交互討論,於是我看了那邊孩子的作文,深度甚至超越台灣體制內的高中生。

當我們的教育還停留在「把作文當公文」的階段,那裡的小朋友早就擁有一支具足了五感、情緒表達、有風格也有見地的神來之筆了。

就連數學教學方面,也能讓向來恐懼數字的迷路心花怒放,並非內容較為簡單,關鍵在於他們把重點擺在數概念與數學邏輯思考之上,相較於體制內過於強調繁複計算的填鴨模式,這樣的課程內容讓迷路忍不住興奮地說:「真好玩!好像福爾摩斯探案,每天要抽絲剝繭啊!」

●跳出舒適圈,「學習」不再只求標準答案

很多人誤以為離開體制只是為了逃避,事實不然,離開體制反而是離開舒適圈的一種極大勇氣,比起只要傻傻、乖乖背好大人給的標準答案就能度日,透過自主思考而獲得答案的方式,其實更燃燒心智;比起應付千篇一律的制式考試型態,絞盡腦汁才能完成的申論報告,以及所衍生出上台簡報的能力,才需要投注更強大的腦內革命。

這一陣子很多迷路舊校的老師紛紛給了我們滿滿鼓舞:「媽媽,妳的選擇是對的,迷路在框架下太浪費了,離開框架才能大展身手!還有,我們的孩子也都正在自學或共學喔!」

沒想到這麼多體制內的老師帶著孩子跳出框框,真是振奮人心。

我猜是時候了吧,台灣的教育真到了該被認真顛覆的時刻了,有時存在已久的事不見得就代表它必然是對的、是好的,多半只因人們長此以往被教導著無條件服從,被教導了放棄思考因果,也被教導要習慣受制約。

想起小時候,我的曾祖母是個裹小腳的末代受害者,歷史讓女人纏足數百年,一時的牢不可破未必值得永恆歌頌,當然,我更不想讓孩子們纏足於窄化的教條與視野之中。

有人認為體制外教育是一扇「不適應體制的孩子」的逃生門,事實上,過去迷路一點也沒有不適應的問題,無論在課業(除了數學很爛)或人際相處之上,樣樣融洽快樂,我們純粹只是發現了一條更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道路而已。

當然自學或共學的路並不好走,以現階段來說,我們似乎看不見明確的終點,不過我們總算是走上了起點,只要一想到能培養孩子對於求知的熱情,能理解世界上的事並非都只有一百零一種標準答案,也就是即使有答案的狀況之下,仍能熱血尋求更多可能性,只要一想到小朋友能獲得獨立思考與實務操作上的訓練,這一切,就值得勇敢了。

(作者/米米(迷路媽):從事廣告文字工作,是個資深過動兒,個性迷迷糊糊大而化之,但好處是腦袋靈活熱愛進化,同時又兼備廣告人「以客戶的語言打動客戶」的能耐。) 

>>本文出自《放了牛,他們自己會吃草:迷路媽快樂fun養,孩子獨立自主又自信》一書

>>來信投稿talktalk@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talktalk@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愛在三采

  • 思考不同的角度;接納改變的氣度;涵蘊文化的深度;創造流行的彩度 。 我們不曾懷疑,一本書的力量,可以改變全世界。 出版的路不會有侷限或終點,未來,我們希望能與更多的作者、創作者合作,激盪更多出版的可能,創造更美好的閱讀感悟。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