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婚後為何會蠢蠢欲動?揭開「七年之癢」的秘密!

作者 林仁廷

2017/01/04 13:20
▲圖片來源/好享看影視娛樂提供

故事:蠢蠢欲動

老李在某大公司任職中階主管,他步入中年,有妻子和正上中學的一對兒女,居住在寧靜郊區,生活看來完美無缺,但也同時是枯燥乏味,欠缺熱情的牢籠。

老李該有的都有了,他是個安於現狀的好男人,連妻子要送他實質可以裝在盒子裡的禮物,他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工作變化不大,他又沒什麼野心,家庭生活就這樣,妻子打理一切,又各自繁忙,他們有很久沒有傾心交談了。老李每天坐著捷運,日復一日出門返家,茫然地盯著窗外。

直到一晚,老李在捷運窗外看見大樓玻璃窗內有個女子剪影,那是一處舞蹈教室,霓虹燈的廣告在夜色裡閃爍,老李看著那個身影,身材玲瓏有致卻嘆氣落寞,好像她也被什麼所困,她又長得什麼模樣?她喚起老李某種久違的渴望,每天看著想著,終於按捺不住下車前往。

果然,年輕女老師長得漂亮,學員們也歡迎老李加入,他開始上交際舞的晚間課程。老李沒有告訴妻子,覺得事情很小很瑣碎,也有點心虛,怕妻子誤會。

老李邊學跳舞,邊從其他人那得知女老師的故事,聽說她很倔強,因為過去戀情導致比賽失誤才鬱鬱寡歡。女老師帶著老李練舞時,他感受到雙人舞貼身的性吸引力,更感受到久違的興奮及身體觸感,他意亂情迷。下課後老李與女老師散步聊天,他覺得彼此親近,想女老師是不是也對他有意思呢?老李好像找到生命出路-照顧對方,發揮男人的功能與作用,他蠢蠢欲動,準備向女老師告白。

「七年之癢」:過於習慣的習慣

社會文化對於婚姻、情感及性關係都是刻板發展的,尤其進入婚姻後,在身份固定及情感依賴下,男人不再積極,習慣成自然,以為就是這樣了,甚至他還緊縮範圍,將全部情感押注對妻子的依賴,要她負責安撫、彌補自己的情緒,完全不求改變了。

「習慣」在面對生活時是很有用的,快速簡單,只要不是大事,可以一輩子都這樣用。然太習慣,對性與親密關係會產生危機,最常見的是「七年之癢」。七年之癢,是指婚姻到了第七年時,男人對婚後生活的平淡規律感到無聊乏味,而為什麼是「七年」,大約這個時間點已渡過了經濟求穩、生養孩子的緊張期。

男人成家立業的任務完成,有了自信,口袋也有一點錢,是七年之癢客觀條件的形成。然最重要的是心理層次,當初對妻子的熱情消逝,需求不知何去何從,婚姻關係平淡無味,改變也是種恐懼,於是男人開始向外尋求刺激,最直接的聯想是回味青春和戀愛滋味,企圖征服另一個女人以恢復熱情及被需要的感覺,男人重操舊業,用他過去追求女人、照顧女人的模式。

【心理學TIP】心理學實驗:女人在吊橋上的訪問

當人們的情緒被激發,例如開心、焦慮或恐懼,但又不明所以時,很容易歸因是被對方吸引。

1974年,心理學家 Dutton & Aron做了實驗證明:一名女人被邀請假扮成問卷調查員,分別在一條230尺高的窄吊橋,和普通的矮小橋上訪問不同男人,事後並給他們電話號碼。結果顯示在吊橋上被訪問的男子,回電率高達60%,而在小橋上被訪問的男子回電率只有20%。

研究的結論是,男人把「心跳」的感覺歸因於對女人的「心動」,忘記其實是恐懼吊橋令他不自覺心跳,而不是女人。此為『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人們首先體驗到自己的生理感受,接著,人們會為這感受找一個合適的解釋,以為就是這樣。

「四十歲一尾活龍?」性能力的文化暗示

用上述概念套進七年之癢,男人不懂乏味來自內在,以為需要新鮮感、新戀情,意亂情迷錯覺愛上某人;以為需要新激情,男人對此容易轉向「性關係」、「性能力」的活躍,藉此擺脫枯燥及無感,俗語說:「男人四十歲一尾活龍。」表示中年男人精力旺盛,他還很行,還被需求著,可以滿足妻子就能維持美好關係,但如果連性能力都失去,「人就牟效啊」。

新戀情或新激情都是錯誤歸因,都是過份強調外在的性及生理,忽略了婚姻關係該如何維持的的心理需求。當老李與女老師跳雙人舞時,除了性的吸引力,還有兩個元素也能煽情:「音樂與律動」。音樂是聽覺,起舞是體感動覺,都是感官生理,都會激發情緒、助長錯認。

當男人該有的都有,達成社會期許後,反而失去目標,突然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他不習慣往內追求自我成長,習慣用感官感受、控制與激情來取代無聊,「性的需求」與「外遇」才由此衍生。

七年之癢是個危機,但也是轉機,表示社會文化給男人的既定身心發展不能滿足人生,何妨藉此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夫妻關係,下回且看老李如何渡過危機,將人生重新定義。

>>來信投稿talktalk@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talktalk@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7/01/04 15:57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林仁廷

  •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15年,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各級學校學生暨特教生,接觸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心理學碩士畢業,主修社會心理學,論文寫男性的尋愛過程。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作家事、旅行、繪圖、攝影、社會觀察與寫小說。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