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嚴選作家:「有孩子沒自由?是你用錯陪伴方式!」

作者 麥田出版

2016/11/30 14:31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陪伴還是陪絆?陪玩還是陪完?

許多全職父母很困惑地問我:「我已經陪孩子一天超過10小時,都沒有自己的時間了,為什麼孩子還是覺得我陪得不夠?」

也有很多上班的父母不解地問我:「好不容易安排了假期出遊,為什麼孩子不但不珍惜,還一直抱怨、發脾氣?」

網路上曾流傳一段影片,內容是一位在家工作的媽媽,身旁有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儘管媽媽已經將工作區設在客廳;儘管媽媽的周圍散落一地的玩具,但是孩子就是一直要媽媽注意他,所以想辦法擠到媽媽的懷裡、爬到媽媽的工作檯、撕衛生紙交給媽媽、往門口跑直到媽媽抱他進來、抓媽媽的頭髮……最後媽媽終於受不了,無奈地把電腦闔上。

父母是人不是神,也需要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因此我並不建議父母無時無刻地陪在孩子身邊,甚至過量、過度地陪著孩子,不但會讓父母自身彈性疲乏,還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大幅降低。

因此父母必須先規畫出每天專屬於自己的兩段時間:自主時間、靜心時間。

自主時間是用來完成自己的興趣或工作。有的媽媽喜歡做手工、有的媽媽喜歡做裁縫;有的爸爸喜歡組模型、有的爸爸喜歡打電動,都可以運用自主時間進行。靜心時間則是用來放鬆、沉澱與思考,有的爸媽喜歡看書看雜誌、有的爸媽喜歡看電影、有的爸媽則覺得泡澡很適合。因為是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孩子不能打擾,所以會需要規畫一處獨立的空間或區域。

或許看到這裡,有的父母心裡已經有個大問號:「怎麼可能?孩子怎麼可能讓我有時間?一天還有兩段時間?」別急別急,很多家庭(包括我)都從孩子很小(我家是從1歲起)就開始執行,而且都可以做得到,要怎麼做到呢?

學齡前的孩子,如果按照正常的發展階段,自處的時間可以逐步增加、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逐步減少。除了陪伴時間的「量」之外,「質」其實更為重要。當父母給予孩子的陪伴有足夠的量、良好的質之後,很自然地,孩子就會反饋到親子關係當中,自處的時間與能力都會增加,父母也就能夠擁有專屬於自己的時間了。

如果父母使用不正確的「陪」,不但會擾亂了孩子的正常發展,也會造成孩子愈來愈無法自處、愈來愈需要父母陪,但這樣的陪伴卻是無效的,造成負面循環。

●欣賞鼓勵的陪伴VS規定限制的陪絆

父母需要先安排一個符合孩子年齡的空間、協助孩子準備需要的服裝和工具,接著明確地和孩子說明與執行安全的界線、時間的規畫,接著就可以陪著孩子盡情地探索與遊戲。遊戲的過程中欣賞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的探索行動,因為空間符合孩子、因為服裝和工具都很適合、因為安全界線與時間規畫都很明確,因此親子可以很安心、放心地互動。

然而我經常觀察到的,是空間、服裝和工具都不適合,而安全界線與時間規畫也都沒有充分說明與徹底執行。造成父母只得不斷地大喊:「安靜不要吵!」、「這不要碰,手會髒掉!」、「那不要摸,衣服會溼掉!」、「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你再不走,我就不等你囉!」

像我在公園撰寫這篇文章時,因為早上剛下過雨,所以地上有許多的積水,但大部分的父母帶孩子出來,卻沒有協助孩子穿雨鞋或防水衣褲,然而兩三歲的孩子,看到滿地積水簡直就像看到遍地黃金一樣,很想要跳進去踩水、或是想要坐在水裡面,可惜的是父母只能一直大聲喝止,卻又不帶孩子前往別的空間。

當孩子的探索與遊戲不斷地被父母打斷,加上父母大喊的規定與限制,反而激發了孩子和父母的權力鬥爭,而父母如果沒有覺察,就會採用威權的方式壓抑孩子的自主性,結果成了孩子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陪伴最珍貴的互動了。

●全心投入的陪玩VS心不在焉的陪完

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一天的計畫,如果孩子比較小,可以在前一晚確認隔天的行程,等到孩子大一點,就可以利用假日確認一週的行程。

父母的自主時間與靜心時間,也可以是孩子的自主時間與靜心時間,而在分開之前,一定要先進行有品質的「親子時間」。此時的父母要放掉父母的身分,找到自己內在的童心,像個孩子般地全心投入與孩子一起玩、一起瘋、一起快樂。時間截止之前,提前預告孩子下一個時段,然後做個情境的轉換,像是喝水、吃點心、聽故事,都是很不錯的轉換方法。

因為孩子天生就是很敏銳的觀察者,所以父母只要人在心不在,馬上就會被孩子發現,於是孩子只能展現生存的本能:「注意我!」將自己的焦點從遊戲和探索中移開,轉向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每天都是如此,孩子就只能發展出「如果沒有人注意我,我就是沒價值」的錯誤目標,而要求更大量、但無意義的陪伴了。

如果過去孩子對父母不夠安心和信任,剛開始這麼做時,孩子會不願意和父母分開,但父母必須溫和而堅定地執行,同時遵守和孩子的約定,當下一段的親子時間到了,不能有任何的理由和藉口拖延,要立即再次投入親子的遊戲當中。

當時我的孩子1歲左右,我的執行方式是先安排30分鐘的親子時間,然後就是10分鐘的自主時間;靜心時間則安排在孩子午休的時間。一天一天地執行後,孩子就很清楚地知道,當父母陪他的時間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而當父母在進行自主時間時,孩子也可以安心地自己玩。然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的自主時間也從10分鐘一年年地增加,到孩子6歲時,他可以自己規畫半天的行程,讓我有更完整的時間可以運用。

有的父母會問我:「有自主時間和靜心時間很好,但家事怎麼辦?我做家事的時候,就是孩子一直盧我的時候呀!」

父母要先有一個基本概念:家事,是全家人的事。而全家人也包括孩子在內,因此家事時間也是親子時間的一環喔。當親子時間、自主時間、靜心時間在每天都順暢地運作後,家庭自然和樂融融、父母和孩子自然性格穩定啦。


(作者/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 育有兩子,綠豆、粉圓,因此人稱「綠豆粉圓爸」。現任展賦教育教養團隊執行長,成立展賦優幼團、展賦自學團、展賦父母學堂,協助孩子與父母調育性格、開展天賦。 )

>>本文出自《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別教孩子聽話,又教孩子別聽話!自我啟發從小灌溉,讓爸媽懂自己、也讓孩子做自己》一書

>>來信投稿talktalk@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talktalk@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12/01 10:05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麥田出版

  • 1992年創立,為城邦出版集團內之綜合出版社。秉持「質與量均優」的主軸持續發展,出版類型囊括華文創作、世界文學、人文史地、社科哲學、軍事、藝術設計、生活風格等,並有次品牌「晴空出版」(大眾文學、輕閱讀)、「小麥田」(青少年文學)。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