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學起來!頂尖牛津大學學生必備技能:「打動對方說話術」!

作者 商周淘客

2016/12/23 13:03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將自己的想法完整傳達給對方,有4個堪稱基本條件的前提。每一次都百分之百正確地將自己的想法或意見傳達給別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甚至是說話者本人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表達技術」的門檻。

無論多麼難以表達的事,只要事先確認以下4大前提,就能打好正確傳達的基礎。

1. 連自己也不十分明白的事,很難說得清楚。

2. 想有效率地傳達,就必須慎選遣詞用字。

3. 不使用複雜艱澀的詞彙,盡可能簡單明瞭地表達。

4. 傳達之後,再次確認對方是否已正確理解。

前面也反覆提過許多次,本書介紹的「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要「傳達」給對方。

我們人常常認為自己「已經思考過」、「已經表達過」了,意外地很多人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唯有透過與人對話,我們才終於明白自己究竟理解了什麼,或是尚未理解什麼。有了這份認知之後,也才知道下次該向對方傳達什麼

●牛津人最討厭「再一下」、「就快了」

從「一對一指導課程」到大大大小的課堂,牛津人可說不斷接受著嚴格的問答訓練,在日常生活中鍛鍊出「表達的技術」。若是硬要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或意見,馬上就會栽跟斗,甚至可能陷入難以解決的窘境。

這造就了牛津人不只在學業上,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自然養成並實踐「將自己的想法順利傳達給對方的習慣」。

這種習慣不難養成,只要用點心,誰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養成。

當指導教授問「上次指定閱讀的書,什麼時候可以讀完」時,牛津大學的學生絕不會回答「再一下就讀完了」。我們一定會回答出像「再一天一定可以讀完」等明確表達具體時間、天數、數量的答案。

「再一下」、「就快了」的回應方式確實有其方便之處。可是,聽在不同人耳中,或許有人會解讀為「再五分鐘」、「再十分鐘」,一定也會有人解讀為「再三十分鐘」甚至「再一天」、「再兩天」。

因為這種模稜兩可的表達而導致對時間理解的誤差,不但會影響對方的工作或學業進度,說話者本人的評價也會變差。

●向對方傳遞「我有好好關心你」的訊息

在日常對話中,讓對方擁有好心情的方法之一,就是「仔細觀察對方,察覺對方的變化」。牛津大學的老師大多擁有這門特技。比方說,他們會從見面時學生的表情、站姿、動作、說話的音量和語調、關門的方式等等,讀出學生當天的「心理狀態」。

一旦察覺對方的變化,就會溫柔地問一聲「是不是太累了?」、「發生什麼好事了嗎?」等等。

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關心」。察覺對方些微的變化並以此為話題,不但能讓對方開心,也能讓自己的表達更圓滑,令彼此的溝通更順暢。

此外,在傳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時,最重要的就是交談結束之後,無論說話者還是聽話者都「慶幸彼此說了這番話」

如果只有說話者單方面傳達了自己的想法,即使自己心滿意足,如果聽的人沒有同樣的感覺,即使說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把話說完了,聽的人也可能很快就忘記。

在這一點上,牛津人也可說是「聆聽高手」。在一段對話中,「傳達」與「聆聽」的關係並不是「對稱」的,而是「連續」的。

牛津人想表達什麼時,往往會「先觀察對方的表現」,換句話說,會先好好聽過對方想說的話或意見,再找一個恰當的時機,把自己想說的話順利傳達給對方。假設整體對話是十,牛津人的「聽:說」比例大概會是「七:三」吧。

不是一心想著「自己要傳達什麼什麼」,而是必須培養「聽對方說話的技術」,讓對方產生「想再和這個人多說一點」的念頭。

●「發自內心說的話」等於「對方期待的言行舉止」

想擁有良好的溝通,用體貼的話語和對方說話也是很重要的事。不過,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體貼,看在別人眼中也只不過是個表面親切的人罷了。

以下要舉的例子,發生在我順利交出博士論文,學校也已受理時。無事一身輕的我,為了歸還一本借來的書,意氣風發地走向學院附設的圖書館。這時,我看到論文還沒寫完,正在拚命用功的同班同學伊安。我一如往常地跟他打招呼:

「伊安,正在寫論文嗎?」

「是啊,可是完全沒進展,真傷腦筋……」

「辛苦你了,加油啊!Take care(保重身體)!」

說完這番話,我正打算離去時,瞬間瞥見伊安臉上閃過一絲不開心的表情。

看了上面那段對話,大家有什麼感覺?即使我自以為是發自內心的關懷,卻在丟下一句「take care」後轉身就走,對於被我搭訕的伊安來說,一定會有種「什麼?就這樣?」的感覺吧。

真正發自內心說的話,最好是伴隨著「行動」的「話語」。延續剛才的例子,當時我或許可以介紹幾本教育學文獻給伊安,或是分享一些對我寫論文有幫助的資訊。如果伊安需要,我甚至可以陪他去喝杯茶。這麼做,他才能感受到我發自內心的關心。

練習這種「表達方式」時的訣竅是:一邊整理自己想說的話,一邊配合對方的反應,改變自己說明的方式。

本章將透過各種理論和具體案例,簡單明瞭地說明可應用在日常會話、商業提案、辯論等各種場合的「牛津式表達方式」。

(作者/岡田昭人: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日本國際教育學會副會長(目前轉任理事)、以留學生為對象的獎學金財團評選委員、NPO法人理事,也擔任過與國際人才育成相關的公家機關委員。 )

>>本文出自《牛津人的30堂獨立思考與精準表達課》一書

>>來信投稿talktalk@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talktalk@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12/23 15:22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商周淘客

  • 商周出版創立於一九八七年,以「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為出版目標,迭創書市記錄。除了商業書籍銷售成績亮眼,網路小說目前已經出版超過一百二十本以上的作品,締造超過三百萬本以上的銷售成績。目前每年出版超過兩百本以上的新書,期待以更開闊的精神,打開新閱讀領域。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