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坐輪椅的長輩比嬰兒車還多」這天即將到來...│關心長照

作者 天下文化

2016/07/01 11:16

進入長照的世界……

台灣從一九九三年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到了二○一八年,老年人口的比例會上升到一四%,換句話說,台灣只花了二十五年就躋身高齡社會之列;更嚇人的是,到了二○二五年,台灣會成為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的超高齡社會。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社會結構是以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所占的比例做為評估標準:占比七%是高齡化社會,一四%是高齡社會,超過二○%就是超高齡社會。

試著想像一下,大眾交通工具的所有座位都是博愛座、路上坐輪椅的長輩比坐嬰兒車的奶娃還多是什麼情形……。很抱歉必須告訴各位,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生老病死是自然定律,但是放眼現今社會,一個人從老到死的時間跨度愈來愈大,維他命、關節保健食品、成人奶粉等廣告,總是營造出﹁銀髮樂活﹂的暮年風景,畫面中的爺爺奶奶可以騎車環島、筋骨軟Q又蹦蹦跳跳的。

可是,事實上,台灣的老人家從躺床到嚥氣,平均纏綿病榻七年時間,足以讓遲暮之年陷入悲劇。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天下文化)

暮年風景不淒涼

然而,從少年到白頭,生命最後的景象,一定只能如此悲涼嗎?台灣的學者專家及社會工作者走訪丹麥、挪威等北歐福利國家,把老人過世前平均僅躺床十四天,做為「成功老化」的具體目標,並考察前輩老人國──日本的經驗,接連推行「老有所養」的政策。

從一九九八年的老人長期照顧三年計畫,到二○○八年至二○一七年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以及二○一五年年中立法通過的《長期照顧服務法》,無一不揭示新的體制正在醞釀,未來將有長期照顧保險或是長照二.○計畫。

原本由社政、衛政各司其事的老人福利與照顧資源,在中央,改由衛生福利部(衛福部)統整分配;在各縣市,以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長照中心)做為單一窗口,提供免費諮詢及多元服務。

長照中心在各縣市多數採取公設民營、委託專案公開招標方式,委由公私立醫院、非營利組織、財團法人或私人,辦理居家式、社區式、機構住宿式及綜合式的長期照顧服務。由於個案的失能程度與照顧需求不同,使用長照服務前,必須經過個案評估,這和民眾透過全民健保,隨時可以就診很不一樣。

個人套餐,斟酌上菜

長照中心的據點多半設立在鄉鎮區的衛生所、活動中心;受理民眾申請後,會派出照顧管理專員(照管員)家訪,進行個案需求評估,再將評估結果回傳長照中心,依據評估表連結長照資源,由承辦單位或個人提供服務。

失能個案的「個人套餐」,會由各縣市依人力、物力、財力「斟酌上菜」,表定共有八大類: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老人營養餐飲、交通接送、居家護理、社區及居家復健、喘息服務。

具體來說,替獨居老人送餐打掃、交通接送失能長輩就醫復健、失能長輩白天的家庭托顧或日間照顧、重度失能長輩插著鼻胃管及尿管住進護理之家等等,都是長照套餐的「菜色」。

至於照顧人力,以照顧服務員︵照服員︶為主,社工師、護理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志工等等也會給予適當妥善的協助。

這些人,都需要被照顧

當身體或心智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超過半年仍無法改善,日常生活沒有辦法自行照料者,就是需要長期照顧的人。符合這些條件的對象,以銀髮長者居多,因此,十年長照的服務對象,包括: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五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山地原住民、五十歲至六十四歲的身心障礙者,以及僅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s)失能且獨居的老人。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衛福部前次長李玉春為衛福部籌劃長期照顧保險,她指出,需要長期照顧的人數,約為總人口數的三%。

在整體長照需求人口中有三八%不是老人,表示也有年輕人需要長照。二○一五年六月底發生的八仙樂園粉塵爆炸事件,造成四百九十九個年輕人燒燙傷,事發後半年陸續有十五人死亡,幸運活下來的人因傷而殘,必須長期復健,同樣需要長照服務。

倘若不是老人,卻需要長期照顧,多半有幾種原因,例如:腦性麻痺、先天多重障礙、重度精神疾病、意外事故傷害的兒少及社會青年。在新的長期照顧體制建置完備之前,主要是透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精神衛生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等,取得相關社會福利資源。

那麼,最需要長期照顧的老年人口,又有多少比例是真正有這方面的需求?根據衛福部的調查,每十個老人,就有一.六個處於失能狀態;以二○一五年中、老年總數兩百八十六萬人推估,需要長期照顧的長者將近四十六萬人。

不過,弔詭的是,使用政府長照資源的老年人卻僅有十六萬人!這並非少子化社會的孝子賢孫扛得起的照顧重擔,而是因為二十二萬個外籍看護加入其中,成為長期照顧大軍。

政府長照資源不足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理事長陳正芬認為,面對這個現象,與其怪罪低薪外籍看護搶走本國看護的工作機會,反倒更應該檢討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資源嚴重不足。有八成的失能老人是輕度、中度失能,讓他們留在家裡或在社區照顧才是最人性化的做法,可是政府的長照時數實在少得可憐,晚輩們照顧不來,不得已只好請外勞分擔負荷。

政府一年投入五十億元新台幣的長照經費,但台灣大學護理系所兼任副教授、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前司長鄧素文坦言,不論是居家、社區還是機構住宿式的長照資源,「統統都不夠!」

長照十年計畫到第八年(二○一五年)時,服務資源比初上路時成長一.七六倍,其中使用量最大的居家服務單位微幅增至一百七十六個;居家護理所少了一家,變成四百八十六家;使用量排名第三的交通接送增加十處,成為四十一處;家庭托顧站則是屈指可數,全台只有二十一站;至於其他服務資源,更是成長有限。

目前看來,政策主力是放在「一鄉一日照」,日間照顧中心(日照中心)從三十一家增加到一百五十九家;其次是照顧者家屬需求殷切、使用量排名第二的喘息服務,從一百零二處成長至一千五百四十九處。

誰能真正幫助家屬?

當政府的照顧服務資源不夠用時,老百姓只能自力救濟,轉向俗又大碗的服務人力,也就是外籍看護,可是一旦聘請外籍看護,失能家庭就得放棄絕大多數的政府長照資源,並且自行支付一個月兩萬兩千元的外籍看護人力成本。換言之,這也意味著,未來政府若是開辦長期照顧保險,或是端出額外付費的服務,老百姓能從口袋裡掏出來的錢,大約也是這個數字。

在長照十年計畫中,外籍看護被定位為「補充人力」,但對於許多需要使用長照服務的家庭,外籍看護才是真正有幫助的人。儘管這種現象像是用非正規軍打持久戰,卻是升斗小民的實際生活情況。

從二○一○年至二○一五年,外籍看護平均每年增加五千人,於是演變成一般大眾常見的狀況,外籍看護的人數愈來愈多,本國籍看護紛紛落跑,政府為失業勞工進行職業訓練、民間組織自訓二度就業主婦的照服員,也跟著嚴重流失。目前實際在工作崗位任職的居家照顧服務員(居服員),僅約八千人。

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崔麟祥表示,政府規定機構內的本國籍照顧人力必須是外籍看護的兩倍,「我們隨時在徵人!」

財力、人力缺一不可

有人認為,大專院校現在有三十多個長照科系,可以培育成未來的長照生力軍,甚至技職幼教專科將來也可以轉型,成為長照新血。

理想的情況是,能夠加薪,並且提供在職訓練、職涯規劃,讓照服員不再是過去所謂的「看護阿姨」,而是具有專業形象的「照顧祕書」或「照顧師」,就像殯葬業形象大改造後,禮儀師、送行者成為一份自傲又受人尊敬的行業,再加上輔助科技的介入,可以讓長期照顧工作變得更方便、更體貼。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長照的內涵,也就是人對人服務的本質,並不會改變。

長期以來,本土照服員嚴重不足,隨著新型態居家社區整合照護的推動,又產生另一個人力隱憂,因為這類服務需要更多復健、護理等專業醫療人員下鄉,但偏鄉離島本來就有無醫村、護士荒等問題,必須以高薪招徠,才能夠慰留醫療人員。未來的長照體系,顯然還有重重挑戰必須克服,既要搞定錢,也要搞定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天下文化

  •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學、健康親子、大樹文化等領域,累積你的閱讀競爭力。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