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書打造不一樣的人生?你,累了嗎?

作者 張約翰

2015/11/09 19:02

▲圖/美聯社

(作者/張約翰

上個月為了了解社群直播平台,裝了Periscope,接著理所當然,你懂的,就追踪了萬姐。從那天起,每天都會聽到好幾次的鳥叫提示音,告訴大家萬姐又在直播了。

點進去看,也不見得就是電音清涼火辣秀。有時萬姐只是在做沙拉、蹓狗,甚至颱風天去超商屯積糧食。隨便一次直播至少都有3、4千人在看,直到今天我還沒機會擠進搖滾區(最早點進直播的可以在聊天區留言,叫搖滾區),看著一則則飛快刷過的留言,有幫萬姐加油打氣的、有叫她快脫露點的,甚至還有問她行程聊家常的。

常常在迷離的燈光中,音樂突然播完,萬姐就這樣穿著薄紗或各種制服(當然沒露點)打開室內燈,湊到手機鏡頭前看留言,跟網友們很家常的聊起來。剛剛情慾橫流的空間一下子變成溫馨聊天室。這種澆冷水式的切換,讓我不禁思考,她當直播主到底為了什麼?這樣能建立商業模式嗎?

澳洲一名18歲少女Essena O'Neill,在Instagram有61.2萬人追踪,廠商開出每則po文2千澳幣(4.7萬台幣)的價碼。但在10月27日,O'Neill刪掉超過2千張照片,剩下的96張照片,圖說也被她改了,一張一張解釋照片中的自己是如何虛偽作假來打造出夢幻生活,其實不過是因為廠商出錢要求而已。她說,當她po出第一張照片後,一整個星期都在看到底累積了多少讚,獲得社群肯定變成她的癮,為此努力在社群媒體上打造夢幻生活樣貌,讓她的生活變得悲慘。

衛報記者Carmen Fishwick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她以O'Neill的例子向讀者發問: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只呈現自己理想的一面,尋求眾人認可,日積月累下,這會不會成為巨大的壓力?

Fishwick說,刷一下臉書牆,你看不到因為被同事惡搞而躲在厠所哭的照片,看不到一個人的夜晚、一個人的晚餐、求貸款被拒、髒亂的廚房、為已讀不回抓狂,你只看到跑趴、假日、婚禮、家庭聚餐、死黨小酌。社群媒體並不反映真實人生。人生有起有落,但你很難在牆上看到人生谷底的貼文。她問讀者:你對於在社群媒體上精心打造自己的生活樣貌,會不會感到壓力?你的追踪者知道你的真實面貌嗎?

於是Fishwick在衛報網站發起調查,想知道:如果你在社群貼圖的圖說要反映真實,你會怎麼寫?你對於自己在社群媒體上打造出來的生活會不會感到壓力?點讚數會不會影響你的自我評價?

Fishwick的疑惑,其實高夫曼的戲劇論早就解釋了。每個人對外展現的樣貌都在社會期許下,與在四下無人時的自我很少一致。不管是萬姐的臥房,還是O'Neill家的庭院,都是精心打造討存在感的舞台,差別只在有沒有拿錢而已。

我們不必對自己試圖只在社群媒體上呈現好的一面感到羞愧,不管是誰,不管是在社群媒體還是在職場學校,我們都會這麼作,差別只在程度是否異常到讓人難以忍受。反而要小心那些故作率直其實自我中心粗魯狂言的傢伙,這何嘗不是一種帶有道德優越感的展演?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張約翰

  • 原本是新聞工作者,現在是高等遊民,資深阿宅,高中、大學都沒畢業卻在大學教課的傳播博士生。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