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小國,其實是財稅污染的元凶!

作者 因寫作而樂著

2015/09/03 11:43

(作者/因寫作而樂著

避稅天堂金三角:瑞士、盧森堡、維京群島

在電影裡,毒梟、殺手或黑社會老大常會說:「事成之後,匯到我的瑞士帳戶」。瑞士銀行的保密原則是如何成形?現在歐洲人最常投資的基金全都登記在三個避稅天堂裡:盧森堡、愛爾蘭和蓋曼群島,每個避稅天堂都提供同樣大受歡迎的服務:躲避所得稅、財產稅或遺產稅。現實生活中,這些避稅天堂的金融遊戲之曲折精彩,比起電影不遑多讓!

戰火不摧,端士銀行自20世紀以來的不敗傳奇

瑞士作為金融中心的傳奇歷史,始於1920年代,當時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全球主要國家都開始對富豪們課徵重稅。十九世紀期間,歐洲各大豪門家族幾乎都能在完全不用繳稅、或只繳納少許稅金的狀況下,累積巨額財富。從1907年開始,瑞士國家銀行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瑞士已經擁有上軌道的金融產業,各家銀行於二十世紀初進一步達成橫向聯盟(瑞士銀行家協會成立於1912年),銀行界可以迫使聯邦政府接受支付高額的利率,從而獲取巨額利潤。另一個關鍵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列強確認保障瑞士的永久中立,使得瑞士得以倖免於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也沒有遭受到戰爭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巨變。

1920年左右,金字塔頂端超級富豪的財產多是金融資產,包括股票、或者債券等,這些金融資產的所有權狀都是不具名的,只要拿在手上就是合法的資產所有人,不需要在任何公家機關登錄。富人有尋求安全存放所在的需求,於是歐洲各家銀行從十九世紀中葉就開啟了新業務:資產管理。而後,銀行也開始代為收取紅利及利息。將金融資產託付給銀行的儲戶,可以在完全不會被發現的狀況下,不申報他們所得到的紅利與利息,因為瑞士銀行不會將任何相關資訊透漏給其他國家。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存放瑞士銀行當中的資產總額,始終是世界上最嚴格看管的機密之一。

瑞士銀行保密原則的真相?

一次世界大戰後,瑞士作為金融中心快速竄起。1920年到1938年間,「境外財富」,亦即由外國人持有、但由瑞士銀行管理的資產實質總額(扣除通貨膨脹的影響後),成長了十幾倍,從原本相當於現今幣值的100億瑞士法郎,變為二次大戰前夕的1,250億瑞士法郎。

這些資產的所有人又是誰呢?二次大戰以後,蘇黎世的銀行家大肆宣傳──宣稱瑞士金融的崛起,是由於接收了逃離集權政府的新儲戶。他們說,1935年開始施行關於銀行保密原則的法令,有其「人道」因素考量,主張該法令是要保護逃離迫害的猶太人。例如,《經濟學人》雜誌就曾於1996年寫道「許多瑞士人以銀行保密原則為傲,因為其立法根源非常高尚,1930年代通過法令施行該原則,是為了幫助受到迫害的猶太人保障其儲蓄」。然而,這樣的迷思早已被多項歷史研究推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因寫作而樂著

  • 以文字為生,誤打誤撞開了出版社,只要能吃能睡能寫能編,日子就樂了。別羨慕哥,哥開出版社得跑三點半的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