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條件、歷史背景均與台灣相似的沖繩縣 曾是自詡「萬國津梁」的琉球王國

作者 換日線

2018/08/24 16:14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換日線》 高紹沖/A-jeo-ssi之家:長期關注北韓(朝鮮)資訊,曾分別自南北韓方進入板門店。於個人部落格不定期發表北韓文,電視節目「新聞挖挖哇」亦曾引用圖片及資訊。此外深愛蒙古與琉球,旅遊目標亦為「中國包圍網」,即走訪中國所有陸上鄰國,下一站是不丹。至於台灣因四面環海,已踏上與那國島,志在菲律賓巴丹群島。當然更盼有機會再訪北韓羅先、金剛山等地,私心希望也能出本北韓專書及找到自己的鬼怪新娘。)

 

 

在和大家談沖繩之前,我想先說兩個小故事:

 

 

日本遊戲廠商光榮特庫摩(Koei Tecmo)出品的知名電玩,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的策略遊戲《信長之野望》,深受台灣玩家喜愛。它以精緻的地圖見長,遊戲呈現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之本土四島,卻無國人都很熟悉的「沖繩本島」。

 

 

另外,還有個老掉牙的旅遊笑話,一名台灣人分別受三名朋友揪團開心旅日,回來抱怨日本不好玩,去了三地都一模一樣,一問才知,旅遊之「三地」其實是被稱為「沖繩」、「琉球」、「Okinawa」的相同島嶼。

 

 

兩個故事均反映出了沖繩與日本從古至今的曖昧關係。近年來,以陽光、沙灘、比基尼聞名,「威脅」墾丁觀光地位,並佔據台灣人新聞版面的沖繩縣(羅馬拼音為 Okinawa),古代正是琉球王國領地(註),有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卻往往被國人放在「大日本國」的框架下理解,因而產生不少誤會,更大大減損了沖繩的主題性。

 

 

筆者每每立於世界遺產首里城,望著鮮紅氣派且別緻的王宮正殿,俯瞰那霸市區,或是信步於王室庭園,融合琉、中、日風格且獨樹一幟的識名園時,才能稍稍領略琉球王國當年的風華。

 

 

 

在傳說與信史之間:多元紛呈的琉球史

 

《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便是看到了「琉球史」的困境,並以其需被獨立看待之信念為基礎而完成的大作。作者高良倉吉堪稱是國寶級的琉球史學者,於琉球史上著力極深,更將「琉球學」持續發揚光大。本書罕見地以琉球主體性為依歸,將琉球王國的歷史,從日本史或中國史下脫幅而出,置於更宏大的格局。

 

 

高良倉吉首先以馬六甲王國與琉球王國的貿易往來為引,自琉球史前時代,細數琉球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旁徵博引中國、韓國的琉球相關史料,再自琉球自身的正史《中山世鑑》、《中山世譜》、《球陽》中,勾勒出琉球的過去面貌。

 

 

琉球歷史囿於史料所限,常介於傳說與信史之間,治史並不容易,高良倉吉勉力在傳說與神話間試圖還原,竭力拼湊或釐清出真實,並且懷抱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精神:諸如琉球史書所載英祖時代元軍遠征琉球的「史實」,高良倉吉結合各家之言,得出自己的看法,揭開琉球史初期神秘的面紗。

 

 

有趣的是,琉球也有所謂的「三國時代」,即沖繩本島分裂為山北、中山、山南等三勢力相爭的「三山時代」,最終在中山王尚巴志手上合一,琉球王國信史中首個統一王朝「第一尚氏王朝」誕生,連琉球地方電視台琉球放送(RBC)也製播了三集歷史劇《尚巴志》,講述這段波瀾壯闊的故事。

 

 

琉球雖小,歷史卻絕非乏善可陳,除有「三國」,更有堪稱是「琉球版豐臣秀吉」的尚圓王──他以一介農民出身,在自身才幹與外在機運交互作用下,如同演義小說般,迅速發跡並執掌琉球權柄,創建了「第二尚氏王朝」。

 

 

而在王權更替之際,歷史往往由勝利者所書寫,高良倉吉同樣不輕信史書,佐以史家之言,分析尚巴志、尚圓崛起一統琉球最真實的樣貌,在叛逆與正義間,抽絲剝繭出不為人知的真相。

 

 

此後,「第二尚氏王朝」中,功績可稱為「大王」的尚真王登場,琉球日趨強大的王權對割據已久的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產生摩擦,最終琉球成功拓展勢力範圍,擴大疆域至與台灣僅一海之隔的與那國島,締造琉球王國輝煌盛世,卻也迎來琉球國運轉折,令人不勝唏噓。

 

 

 

琉球與台灣,地理與歷史的相似性

 

本書除介紹許多琉球珍貴史料,更可貴之處,在於批判為政治服務的史觀,並致力講述琉球的國際貿易發展,補充過去研究的缺口:

 

 

明朝崛起後,將琉球送上了國際舞台,琉球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並開始與朝鮮等國進行外交往來。琉球以「蕞爾小國」之姿(沖繩本島約莫台中市大小),透過中國朝貢貿易體系,善用中國海禁政策的機會,藉轉口貿易之盛,建構出罕為人知的琉球交易網絡。

 

 

此外,書中提到琉球的三項特徵,分別為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島嶼社會性質及獨特的、有利戰略的地理位置──這樣的描述,你想起誰了呢?不也是台灣嗎?

 

 

更甚者,琉球史的獨特也在於曾經自外於日本,獨立成一國的經歷,其後「突然」成為「日本」,二戰後遭美國統治,最終「回歸」日本,這樣的脈絡,不也與台灣有異曲同工之處嗎?

 

 

琉球商船縱橫東亞汪洋,成就「萬國津梁」(萬國之橋梁)的美名,萬國津梁之鐘的銘文上鐫刻著「琉球國者 南海勝地 而鍾三韓之秀 以大明為輔車 以日域為唇齒 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 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以此介紹琉球的貿易藍圖。

 

 

琉球商人透過貿易立足東亞與世界,這樣的「小國大志」,不正是當前面臨經濟困局的台灣所夢寐以求的嗎?

 

 

琉球的歷史更像是「亞細亞的孤兒」,如同大河劇《琉球之風》或時代劇《龍之女》,銳意描繪琉球王國的生死存亡時刻,便是因琉球身處中日兩大強權之間,對外交流的史實劇力萬鈞,足堪台灣借鏡。琉球不論是興起與沒落,漫漫歷史絕對值得台灣人研究。

 

 

不知古無以鑑今,《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從嶄新的視野,提供讀者理解琉球不同的角度。作者高良倉吉勾勒出琉球作為一個國家存在的事實,強調即便之後遭到日本併吞,歷史仍不容抹滅,是中文書籍中罕見以琉球為主體性之琉球史專著,更提供反思台灣未來的窗口,本書絕對值得你閱覽,值得所有台灣人典藏!

 

 

註:琉球王國極盛領地包含今鹿兒島縣奄美群島、沖繩縣沖繩群島、宮古群島、八重山群島,後奄美群島割讓予日本薩摩藩島津家,琉球王國疆域縮小至與今日沖繩縣地域大致重合。而「琉球」是從琉球王國之主體性而來之稱呼,「沖繩」則是日本併吞琉球王國後設置的縣名,如同熊本縣等從屬於日本,兩者其實各有其深刻意涵。

 

 

 

延伸閱讀

【歷史文化】「沖繩人」不是「日本人」?──全國縣民調查,揭露歷史的複雜矛盾

沖繩人,(曾)不是日本人──旅行沖繩,比休閒購物更重要的事

更新時間:2018/08/22 17:04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