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的失敗不是失敗 而是「尚未成功」的狀態

作者 大人學

2018/05/27 08:0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最近一位學生來諮詢轉職的事,我們分析完利弊得失,他也認同換跑道勢在必行!但當我開始規劃求職細節時,他卻開始焦慮起來,「可是…可是」說個不停:

 

可是Bryan,我想去的是外商,但他們不會用我這種本土碩士啦!

 

可是Bryan,我以前沒有那個產業的經驗,勝出機會很低怎麼辦?

 

可是Bryan,我都這把年紀了,他們應該不會給我現在的薪資啦!

 

這就像興致勃勃要去玩高空彈跳,等真正站在橋上往下一望,卻突然兩腿發軟,「媽!我要回家!」!

 

●克服恐懼的好工具

 

老實說,我太熟悉這種感覺了!因為我自己就是這種人!

 

例如,我從小就嚮往出國留學,真心認為那是我這輩子必做的事,但等真正退伍,也有了工作經驗,沒任何理由可拖延了,我卻畏縮了:

 

我開始焦慮申請不到學校,擔心花這麼多錢留學能否回本,腦中瞬間出現1000種「在家比較好」的聲音!

 

又好比,我曾嚮往美國的顧問公司,那是當時我能想到最酷的工作,但有天機會還真的來了,紐約的一群老外要跟我電話面談,我卻嚇到吃手手,暗自祈禱快被刷掉,免得就職後會被看破手腳。

 

一生中這類例子不勝枚舉,更別提第一次約女生、下海創業、首次站上講台……幾乎人生中每個重要回憶,都是恐懼堆砌出來的。但事後回想,這些都是我人生中最關鍵的轉折與躍進,我很慶幸我撐過來了!

 

「勇於冒險」從來就不是我的強項,但我有一個好用的武器來克服恐懼。雖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工具卻能持續升級,越來越好用,那就是「邏輯思考」!

 

許多看似可怕的人生抉擇,在邏輯拆解之下會呈現完全不同的樣貌。恐懼常常是我們大腦製造出來的影像,很多事一開始讓人焦慮恐懼,但用邏輯與理性把它給層層拆解後,常常就沒那麼可怕了!

 

這讓我想起一位女性友人的經歷:她高中時曾遇到一位怪叔叔,趁女學生放學時突然把自己大衣掀開獻寶,結果女生們群起尖叫遮臉、四處逃竄……

 

我這位朋友家裡兄弟多什麼沒看過,臨危不亂,甚至還「靜靜端詳」了一會說:「咦~居然有那麼小的」,結果這位遛鳥俠變閃電俠,逃之夭夭!很多時候,恐懼就這麼回事,瞬間出現是很嚇人,但其實經不起一點理性分析啊!

 

●先算算投資報酬率

 

就拿這位學員的焦慮來說,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其實是無謂的擔憂。以投資報酬率來看求職這件事,你會發現它是勝率極高的賭局

 

理論上我們可以無限制地投履歷給我們有興趣的公司(我西北大學的學妹鄭雅慈當年投了500封履歷找到美國第一份工作,我另一位常春藤盟校畢業的朋友投了700封),當中只要能得到一份工作也就大功告成!

 

當然啦,準備履歷、寄送、面試都要投入,但跟獲得一份好工作帶來的薪資與發展相比,根本微不足道!更讓人開心的事,就算你499份履歷都沒為你帶來機會,但只要有入選的那一份,你也算求職成功了!

 

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嘿,就是有!運動員想要拿到體育賽事的冠軍獎盃,必須敗少勝多,單淘汰賽的話甚至連一場都不能輸!但像求職這種事情相較之下太寬鬆了,只要贏任何一場就算贏,完全不計敗場數!

 

所以害怕投履歷會被拒絕而不敢行動,實在沒道理啊!至今我還沒聽過有面試官會問:「請問你之前投了多少履歷?我們是第幾家?什麼,第20家,你太花心我們不要你了。」

 

就算真的發生,就回答:「貴公司是我最期待的一家」就好啦!就像女友問:「你愛過幾個女生」不也是這樣回答嗎?你OK的啦!而且真的這麼小氣的公司不去也罷!

 

我們都知道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泡的過程中,試驗了數千種不同的材料才找到「鎢絲」這個解方。

 

就有記者訪問他,老人家是如何克服這麼多次的失敗?原本以為愛迪生會端碗心靈雞湯,談談毅力啊夢想啊什麼的,沒想到愛迪生說:「切~什麼『失敗』!我只是發現一千多種不適合當燈絲的材料而已啊!

 

照愛迪生老先生的人生觀,這世界上幾乎沒有「失敗」這玩意兒了,很多我們擔憂的失敗,不過是一種「還沒成功」的暫時狀態而已,只要累積足夠的這種失敗,最後距離成功反而更近了!看來,失敗還真是成功的老母啊!

 

想想也是,辦公室剛搬到新地方時,有人說附近有家好吃的麵店,所以我啟動了「傳說麵店搜尋之旅」,結果連兩次都沒找到,但我不會說這場美食之旅宣告「失敗」,只能說「還沒成功」而已,再找一下就找到了嘛,過程中我也沒餓到啊!

 

所以「失敗」根本就是「成功」的必經路徑而不是反義詞,所以很多創業書都說,創業者比的是誰能快速累積失敗!那麼成功的反義詞是什麼呢?顯而易見的,就是「退縮」與「躊躇不前」。

 

累積失敗會趨向成功,但退縮不前則期望值絕對為零!所謂的魯蛇(Loser)其實並非做錯事、遭遇挫敗的人,而是什麼都不做的人!

 

●再拆解成微小行動

 

理解了失敗的本質後,如果還是害怕該怎麼辦?這位學員說,投履歷沒問題了,但要跟老闆提離職還是很恐怖啊!想到胃就開始翻騰。我給他的建議直接用以下對話呈現:

 

我:你先決定一個離職時間吧,幾月幾號要很明確!

 

學生:可是老師,我還沒確定要離職啊!

 

我:誰說要你離職了?我們不離職,只是要你訂出一個「如果要離職何時適合」的時間而已!

 

我:接下來,寫一篇對象是老闆的短文,註明離職原用、離職時間和交接計畫。

 

學生:不行啦,我老闆脾氣很差,看到我的離職信一定暴怒……

 

我:誰說他會看到?我只要你寫信,沒要你寄出去啊!你沒有要離職,只是寫封跟離職有關短文罷了,這你做得到吧?

 

學生:但這信終究還是要寄出呀!到時候老闆跟人資來關切,我要怎麼回覆?

 

我:你沒有要寄送什麼離職信啊!你不過找一天按下「Send」這個按鈕而已(學生苦笑)。只是按按鈕,沒有離職,按不下去就請人幫忙,家裡小朋友一定很樂意代勞。

 

另外再寫一篇短文給自己,列出老闆人資可能會問的問題,把你的回覆寫上去,自己收好,偶爾拿出來看看就好了!

 

學生:這樣一路走下來,就真的會離職啦!

 

我:對呀,但你做的每一個小動作本身都不是「離職」,傻傻做就對了,別一直想離職這件事,那只會投射無謂的恐懼!

 

創業之初,我看中美國一家設計商業模擬教學軟體的公司,想要引進他們的產品(後來衍生出BizLab系列課程)。我這輩子從沒做過海外貿易與代理,心裡也很緊張。

 

但我把整個計畫切割成一個個的小動作:像是「查詢對方聯絡方式」、「寫email」、「約時間」、「買機票」、「訂旅館」、「分潤提議」…

 

一次專注一個微小任務,不去想未來成敗,最後一步步竟然也成功了,又再度突破自己的邊界!

 

●總結

 

最後,我想提一下《師父》作者Norm Brodsky說過的故事:他有次跟妻子參加一個千人的大型餐會,當得知副總統高爾列席嘉賓,他決定跟高爾碰面。

 

他們互相不認識,Brodsky也沒有特殊背景,位子還被排在會場後端,他的妻子叫他不要鬧了,萬一出糗怎麼辦。

 

但Brodsky的想法是,我不抱任何期待,但也沒什麼好擔憂的,不過就是試試,反正也沒什麼損失,最多就是被擋駕回到位子上罷了!

 

結果他走到舞台區,高爾的隨扈擋在前面,他看到高爾就對他揮揮手,高爾也禮貌性地揮手,Brodsky就跟隨扈說高爾是我朋友,隨扈就讓他進去了。

 

結果真的與高爾相談甚歡,後來他的妻子跟上來,高爾也讓她進去同聚,結果這一天成了一生中難忘的回憶(而且還成為書中的題材,影響了包含我的千萬人)!

 

請記得,理性是人類面對焦慮的好朋友。遇到事情,第一步先分析投資報酬率:一般人擔憂的失敗往往根本沒有實質損失,不但不會阻礙成功,還會帶你迎向成功。

 

第二步,先別管最終結局是什麼,那是我們難以控制的事,只要把眼前該做的事情切割成一個個的小動作,一次完成一個,只專注在我們唯一能控制的事即可!

 

有一天,當你真的成功了,你會發現最難忘有趣的其實是「尚未成功」的那一段歷程!

 

延伸閱讀

 

在沒有倒下前 人生其實都不算失敗

 

與計程車司機的閒聊 : 沒有老闆的工作就是自由嗎?

 

沒有百分之百努力的你 和完全耍廢的人沒兩樣

更新時間:2018/05/25 13:3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大人學

  • 相信思考,勇於改變 - 學習用大人的角度看懂人生各類賽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