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央社
前總統馬英九今天出席「破局」新書發表會,提出一項不同看法,他說,故總統蔣經國在民國76年解除戒嚴,不只因為江南案或十信案,而跟當時的兩岸情勢和國際關係有關。
新書「破局:揭密!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下午在孫立人將軍故居紀念館陸軍聯誼廳舉行發表會,文中揭露蔣經國晚年權力布局改變的內幕,並指出「江南命案」促使蔣經國從保守走向開放,成為台灣民主化的催化劑。
馬英九說,他要提出一個不同看法,蔣經國解嚴不是只因為江南案或十信案,這跟當時兩岸關係的變化和國際社會發展都有很大關係。
他指出,蔣經國對台灣的4大貢獻,包括十大建設、解除戒嚴、開放探親及勤政愛民,每一項都是歷史性的貢獻。有人問,同時進行解除戒嚴和開放探親,對國內衝擊會不會太大?他說,一個是國內政治,一個是兩岸關係,看起來好像兩者並不相關,深層看,這兩項重大決策都跟兩岸關係有關。
馬英九說,中國大陸1979年與美國建交後,促使美國與台灣斷交,中國提出「和平統一」,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還提出「一國兩制」,當中共擺出笑臉,台灣還在戒嚴、如臨大敵,在國際跟兩岸處於不利地位。使得解嚴壓力在當時變得越來越大,壓力來自台灣內部,也來自美國。
他說,蔣經國在第二任總統任期時,發生江南案和十信案,對中華民國國際形象造成衝擊,這兩個案子跟蔣經國沒有直接關連,但涉及政府部門疏失。
馬英九回憶,民國74年某天蔣經國收到美軍顧問團前團長齊柯勒拉將軍(Gen. Richard G. Ciccolella)親筆來函,信中提到戒嚴對台灣不利,戒嚴在國際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變成台灣包袱。
蔣經國把馬英九找去,問「戒嚴」的英文怎麼說?馬英九說是 martial law,根據字典的說法,有無法無天、軍事統治等意思;蔣經國皺著眉頭說:「我們沒有無法無天,也不是軍事統治。」
馬英九說,由此看得出來,絕對不是一個江南案或十信案,就完全改變蔣經國想法,而是當時的兩岸情勢和國際關係,使得繼續戒嚴和禁止台灣人到大陸,越來越不可行。蔣經國最後的這兩個重要決策,也改變台灣,至今蔣經國仍是人民愛戴的總統。
作者吳建國、前國防部情報局長汪希苓、前情報局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台北市長柯文哲、馬英九及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白狼」張安樂等都出席新書發表會。柯文哲致詞後先行離去,並未與馬英九同台。(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18/01/12 18:18